读《品质》有感

时间:2022-04-23 00:03:57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读《品质》有感(精选21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品质》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品质》有感 篇1

  读了课文《品质》使我在对格斯拉兄弟的命运感到同情的同时,更多是给人留下了思考。

  格斯拉兄弟虽然做得出顶好的靴子,却没有人肯买他们的靴子。而大公司的靴子虽然皮革低劣,做工粗糙,却照样有人买。其原因何在?虽然,还看似是因格斯拉兄弟不愿登广告造成的。但其背后却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矛盾。

  20世纪初的欧洲可以说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较为成熟。机器化的大规模生产已成为那个时代的生产主流。姑且不论其产品质量的优劣,单其在数量上已占有很大的优势。而与此同时,传统的手工业,虽因其在质量上要优于早期由机器生产的大规模产品。但终因其接一份定货,往往要花费好长时间去做它,而这一时间上的明显劣势而导致没有顾客愿意等。可以说,格斯拉兄弟生产的高品质靴子不仅没能为其在同行业竞争中产生优势,反而成为在那个时代中生存的一大不利因素。

  其次,同样是因那个时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因而,人们的心境也变得浮燥,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变得更为直接,也更注重表象。大多数只注重物质的式样,而非其质地。一双式样时髦的劣质产品更胜于式样陈旧的优质品已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对物质的衡量标准。因而很少有人会去买格斯拉兄弟的靴子。

  当然,几乎所有事件的形成总是由其主观和客观的两方面所决定的。同样格斯拉兄弟的命运,虽然在客观上起了很大的影响,其本身的性格也是其被社会淘汰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作为一名鞋匠,格斯拉兄弟无论在手艺上还是在工作态度上都可用高品质来形容。但作为一名20世纪初期的商人,可以说,他们在观念上确实跟不上这社会的发展潮流。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倘若不去挖开覆盖在金子上的泥土,又有谁会知道这是金子,格斯拉兄弟虽做出顶好的靴子,但他们不去登广告,又有谁会知道他们能做出全伦敦最好的靴子?

  可以说,文章虽反映了上世纪初的社会环境,但至今仍对我们有着现实意义。

  读《品质》有感 篇2

  读《优秀员工应具备的十二种品质》,感受如下:

  一、忠诚

  “忠诚”的“忠”,在《说文解字》里,是“尽心”的意思,强调竭诚尽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下“为忠善者”,朱熹先生提出“尽己之谓忠”。古时候评价一个人,“忠”和“孝”能够两全就是最高的评价了。“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诚”者,“信也”,通常被理解为诚实信用的意思。

  一个人,尽心竭力、竭诚尽责,就是忠诚的表现。

  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处于工作岗位中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到“忠诚”二字呢。

  我想,忠诚于企业,应该就是体现在对企业的尽心尽力。

  处于每个位中的你,代表的不仅仅是你自己,更是代表你所在的科室,你所在的部门,甚至于整个企业。

  如果对企业没有信心,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消极应付工作,不仅损坏企业形象,更会让客户对企业造成不好的印象。

  身为一个员工,忠诚于自己的领导,站在长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公司的利益为先,经得起外界的考验,是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的因素。

  忠诚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二、敬业

  子曰:“执事敬”,梁启超先生也曾经说过:”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以前曾经听过一个讲座,老师说:“进入社会,该干活了,不要游手好闲,领一份新水要做事啊,要对得起自己的岗位。不要给父母丢脸。”

  你看,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素有修己以敬、敬业乐群的观念。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

  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中,如果能够做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树立正确的心态,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自觉履行自己该尽的义务,督促并且勉励自己,以兢兢业业的态度对待工作,就算是怀有敬业精神。

  努力工作,不要希冀新水的丰厚,而是要看到,在这过程中,不断提升、不断进步的我们自己。

  三、感恩

  感恩虽然是一个舶来词,却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非常常见。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总是更加受到大家的信赖。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当幸福在我们手中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感到幸福的存在;只有幸福离我们而去,我们才知道它的珍贵。”要感恩自己的工作机会,现代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情。通过工作,我们能够接触到不同的人,学习、收获、成长。

  通过这次学习《优秀员工应具备的十二种品质》,我由衷意识到,这十二种品质,每一个都具有甚深的含义。虽然今天只列举了三点,但其实每一点都值得我们反复回味、学习。

  读《品质》有感 篇3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聆听了詹唐宁老师的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课。她温文尔雅,不紧不慢,说话富有哲理,立刻对她产生了好奇心。于是,在她的平台上购买了《活出生命品质》这本书。由于疫情原因,这本书等了足足一个多月才到。拿到书,爱不惜手,跃出海面的海豚,充满着生命力,再配上活出生命品质的书名,有一种品质在那里,急不及待就读了起来。唐宁老师的书非常显浅易懂,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哲学与灵性成长的故事。让人感觉阔然开朗与自觉清净。

  一、生命体验的真相

  我们需要看透生命体验的真相,就不会焦虑与恐惧。我们需要穿越二元对立的游戏来体验人生。在二元对立里,我们苦苦挣扎,迷茫与无助,迷失自我。经典的三个坑:我不够好、我不配得、我不完整,削弱、压抑、怀疑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否定,有的还自我攻击。生命的真相,我们需要探讨: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制造问题与解决问题、放下掌控、匮乏幻觉VS富足本质、完美主义等问题。这些都是往内探索,探索我是谁。当一个人越了解自己,就越能跳出来帮助自己成长。因为那样你就不会批判、不会指责、不会攻击自己。你知道我们是来体验生命的历程,当我们看到了自己,我们更理性去看待自己,做出符合自己最佳利益的选择。追随你心,因为那时你做出的选择是最佳的。

  二、愿景实现方程式

  愿景实现的方程式其实很简单。一开始我们需要接纳发生在您身上的一切美好与不如意,同时,当你看到你的不接纳,也要允许你的不接纳。让意识与行为有移动的空间,选择美好。愿景实现的方程式=正向意图x打磨品质x放手结果。保持正向意念,重点是我们需要正向意向,如同太阳,要高高升起。它自然会照见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起心动念,就如同发送出能量形式的刀枪剑。真正的赋能,就是能量收到滋养和提升。发挥自己的热爱与天赋,发自内心的做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事,享受其中。散发出正念利他的能量场,享受它的美好感觉。

  打磨品质,带着爱的意识,去做每一件事。泰戈尔1924年在清华大学演讲中说:“你们的使命是在拿天堂给人间,拿灵魂给一切的事物。”那么,最走心的创造法则是把当下的每一件事,做出美好而精粹的品质。100%全力以赴认真打磨好每一件事情的品质,跟随内心的声音,最终你会迈向灵魂深处真正渴望之事,并能以更高的成熟度去胜任与服务。

  放手结果。很多时候我们执着于结果,往往都处在焦虑恐惧中,失去了生活的品质。用智慧的新做出选择,智慧的新直销所有的竞争都是幻象,所有的分离也是幻象,所有对于未来的恐惧还是幻象,一定有更开放的合作可以达成彼此的最佳利益。最大的回报不是物质,而是自身的成长和提升。当我们愿意接受一切的时候,对结果放手,回到勇者无畏。真正的助力来自小我的阻抗,来自你的控股怒,对未来结果的担忧和焦虑,对过去创伤的悔恨和忧郁,当你全然接纳,对结果充满无条件的信任,才能选择阻力最少的道路:放手所有结果,最好的结果才会出现。那时,你会进入很兴奋却不紧张的`状态。要么不做,要么全力以赴。因为人生如戏,务必给力。

  三、觉察与修正

  每个人都是导演,自己人生的导演。同时,也是演员。我们每个人都在编写自己的人生剧本。在很多时候,小我的到来,让我们随意加戏。那我们怎样才能演好这一出戏呢?

  深入学习三个层次的知见:无知执见、正知正见、真知灼见。小我的出现,让我们容易陷入不同程度的痛苦与创伤当中。通过学习,我们培育更多的爱、慈悲、正义与善良。这种培育,主要是因为我们与大道渐行渐远了,才需要强调、教育与倡导。当我们回归真知灼见,融于大道,自然可以照见万事万物真相,直击本质,了悟真相。我们可以通过瑜伽、冥想、静心、内观、正念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觉察能力,透过观照、看见、感受,发展定静,保持觉知,能看清自己。因为内心的平静,是持续练习觉察所能达到的状态,毫不费力的心流状态才会出现。到那时候,我们就更有能力去修正自己。觉察:真实、不评判、零阻抗的“看见”,才可以做到及时的修正。

  觉察有两个向度,一个是聚焦,聚焦于细节。一个是散焦,散焦于全貌。她介绍了六种提升觉察能力的练习法,都非常有效。可以让你短时间内去除杂念,回归觉察。当我们具有很强的觉察能力的时候,修正的智慧自然就会出现。

  唐宁老师的书值得在您焦虑困惑的时候阅读,它如一股清流,流淌入您的心房,洗涤您浑浊的肠道,排出有毒的毒素,擦亮您的双眼。重新拨开云雾看青天,重拾对生活的热情,愿意去探索,去活出生命的本质!这感觉,真好!

  读《品质》有感 篇4

  能让精金美玉失色的,永远是一颗诚实慷慨的心。

  ——题记

  人们常说知识是人生必需之一。为了充足我的知识海洋,我特意来到姐姐的书柜前,精心挑炼出这份精神粮食——《格言》

  我刚打开这本充满青春活力的语言读本的目录,顿时被一篇名为《品质永不会贬值》深深吸引住了,它犹如地心吸引力般地把我的好奇心吸进去了。我原本带着好奇的心态来看这文章,但慢慢的,我静下心来了,仔细的阻嚼着每个字。

  我合上了《格言》,坐在座位上,闭上眼睛,慢慢回味着刚才的内容——在19世纪的非洲某国,一个富翁把两万先令交给了同村的.阿里,(两万先令可买100匹马和200只绵羊),叫阿里把钱送去城里的儿子。阿里接过钱,马上出发。在途中,他被军人征军去了,但他在慌乱中逃了出来,随后为了摆脱追兵,他逃向森林中,从而迷路了,他用仅存的的智慧走去了森林。一个多月后,人人都以为阿里私吞了钱,但随后阿里把钱送到了富人儿子的手中,但这时钱已贬值了。人们给这故事评价为:钱会贬值,但品质永不会。

  当我睁开眼睛时,心里低压不住对阿里的称赞——啊!阿里面对着眼前的金钱诱惑却不把金钱放在眼中,这可体现了阿里是个诚实、不受金钱诱惑的人;啊!阿里面对着重重困难,却丝毫没有退缩的念头,凭着自己仅存的智慧解决,虽然当钱送到富人儿子手上时,钱已贬值,但阿里的品质永不贬值。

  当我的思维跃过另一番天地时,脑海里却呈现出如同阿里这人的品质的他——冰心小学时的同学。

  他家境贫穷,连三餐温饱也成问题。但有一次,他突然向冰心借两元,(当时两元是非常珍贵的),冰心犹豫了一下,决心把钱借给他,他并保证在五天内归还。随后五天里,这为位同学都没上学,但在第五天的晚上,他把钱还给了冰心。后来才知道,他为了给母亲治病,因此才向冰心借钱;为了还钱,他天天做苦工。而后来,他凭着这份品质,走向成功道路。

  为什么金钱会贬值,那是因为经济不好,那为什么品质永不会贬值呢,那是因为大多数的地球人都有一颗善良、诚实、慷慨的心灵。

  啊!即使经济再不好,人们的品质永不会贬值。

  读《品质》有感 篇5

  借用克朗宁的话作为开篇:生活并不是笔直畅通的走廊,让我们轻松自在的在其中旅行,生活是一座迷宫,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我们会时常陷入迷茫,在死胡同中搜寻。但如果我们深信不疑,有一扇门就会向我们打开,他或许不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一扇门,但我们最终会发现,他是一扇有益之门。

  这句话是说:生活是变化的,我们要以变化的眼光看待这个变化的世界。格斯拉兄弟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难免遭遇悲惨结局。没有人会否认他做靴子的品质,也没有人否认他们恪尽职守的品质,但也没有人愿意看见他悲惨的结局。我们追寻他们为理想而献身的足迹,也反思他们行为中的瑕疵,觉得他们兄弟与时俱进可以获得更好发展。

  哥斯拉兄弟身上具备许多优秀的品质,他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技艺高超、执着坚定……他们具备了成功人士拥有的许多品质,他们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从对人类的奉献和对社会的影响力角度来看,他们无疑是成功的。

  但即使是成功人士,也难免晚景凄凉。因为不与时俱进,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难免消亡。要想赢得山花烂漫丛中笑,还应敏锐感知世界的变化,不断随之变化。

  哥斯拉兄弟的离去引发了我对求学、教育的思考。

  我小时候,求学是主动的。因为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才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80年代,当我们背着书包散学归来,年长的没有文化的村民会略带羡慕又尊敬的口吻开玩笑地说:“大学生回来了。”幼小的心灵在这样的赞誉声中格外自豪。这让我充满了求知的热情和渴望,所以老师课堂上满堂灌,我们乐此不疲。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学校成了青少年必呆的场所,求知欲下降了,所以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高屋建瓴的`而又生动的用喂鸡的事例告诉我们要让学生主动学。而我身在其中感触不大。现在想来,无数精英为教育奋斗,不管是运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还是运用自主式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都很好,都在一定时期起了很好的作用。

  而今身为教育者,发现社会充满变数,当无数学生家长将成绩作为单一评价机制,升学成为重中之重后,当一些老师、学校牺牲所有单纯追求分数之后赢得极高声誉之后,当艺术学校不再艺术,重点学校不再重点,大学专业不再单一后,学生茫然无措,不知所学为何后,求知变成被求知,理想变为被理想后,教育艰难。当年陶行知将一只散养的鸡掰开嘴喂食而不得,今天高中老师想把一只被强行喂养十几年的鸡散养也好难。我们剥夺了他们的自主权十几年,而今放手,恐怕也只是茫然不知所从。

  我们知道启发式教学好,但启发式教学讲究的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们知道自主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好,但要求学生主动;我们知道因材施教好,但衡量老师的唯一标尺是成绩。而这些问题谁能突围,谁将是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标杆。

  读完高尔斯华绥的《品质》引发我对未来教育的思考,尽管有许多不妥之处,但这是我成长的心灵里程。我将拭目以待,并准备积极努力,正视问题,着手解决,不断探寻,寻求师生双赢。

  读《品质》有感 篇6

  一个被活活饿死的人有哪些值得尊重的地区?在之前,我一定会觉得这类人能力不足,死有余辜。但看了《品质》后,我又拥有新的感受,一个人若是以便信念而死,那麼他不管怎么死,全是值得尊重的。

  格斯拉的信念,是他对自身工作的固执,别人眼里平淡无奇的靴子,在他来看,确是一辈子务必坚守的东西。靴子针对他,已并不是一项工作中,罢了变成他对生命的凝望。

  他的个人行为有悲剧性,一个人本来了解做一件事会出现惨重的.不良影响,但仍然坚持不懈做,这不得不承认是一场不幸。但正由于那样,他的品牌形象才在大家心里独特、伟岸起來。

  他针对自身坚守的东西一丝不苟,他直至饿死未曾做一双令自身缺憾的靴子。而自己呢?现在的我坚守的是啥?回答很繁杂。但我清晰,我的一些个人行为己知背离了我所应该始终坚持的东西。

  生活实在是一个繁杂的东西,了解自身该干什么,却不可以下决心去做,这也是我比不上格斯拉的地区。在诸多引诱下,坚持不懈的东西支离破碎,不经意间中个人行为与观念越来越远,这实在是一种可悲,一种无可奈何。

  伴随着阅读文章,我也保持清醒起來。我也应当给自己坚守的东西刚开始拼搏了。

  读《品质》有感 篇7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弟子规里的名句,告诉我们作为学生要有学生的言行规范,这是古代圣贤的教导,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其次要做事谨慎,真诚,讲信用。

  诵读经典是一种美德,想起孔圣人的《论语》更是我们中学生应该阅读的,学习的.模范。我们更应该把美德传扬下去,自古有花木兰代父从军,孟宗泣竹,闵子赛谏父,黄香温习。这些孝道也是一种美德。弟子规中写道:“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都表现了孝道和学习的精神。

  做人要有爱心,博爱众生,关怀苍生,应该亲近那些道德品格高尚的人;精力有余,时间充足,应该多读书爱学习。中学生理应做到这些,父母叫你应及时答道,不要拖延;父母要求你的要认真做,不要拖拉,父母的斥责是有道理的,应该虚心接受。作为儿女更应做到这些,诵读经典真是一种美德。

  三字经中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铢。”这是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受人尊敬。人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如果不进行教育,原来好的本质便逐渐丧失,不良的习气则取而代之,人也会变化。要教子女懂得礼让尊亲,生活常识和劳动技能,使他将来能立足于社会。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始终如一。所以我们要多帮助人,做一个有爱心的好学生!

  诵读经典不仅是一种美德,还使我找到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而且还使我有了理想,人生追求的目标就是有理想,有理想多么美!理想就像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未尽。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及炼骨,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者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发仍然天真。若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荫,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天阳正晴。

  看到别人品质善良,就要向这样的人看齐;即使自己与他们相去甚远,时间长了,坚持不懈,差距就会慢慢拉小。为人最重要的是道德、学问、才干、本领四个方面;在这些方面如果不如别人,就要不断努力,奋起直追。对待每一个人,都要有爱心。因为我们大家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处一块土地上。

  我们学生要好好学习,回报父母,回报社会,诵读经典使我悟出了很多道理,这些正是人生最宝贵、最宝贵的财富。

  同学们!让我们把好道德、好品质永久的传扬下去吧!

  读《品质》有感 篇8

  知道《有关品质》这本书,是因为去年咱们杂志要做一个关于品牌的专题,当时有一块是讨论和论述品质与品牌的关系,当时苦于没有素材,以及新的角度来切入,于是就开始搜索资料,某一天看到“有关品质”这几个字,看到这一系列文章。于是就开始了下面与《有关品质》的缘分。

  原来,这书里的一大部分是2003年7月开始《三联生活周刊》总编朱伟开设在其杂志中的“有关品质”专栏,还有一部分是写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文字,另外还有诸如张国荣、王小波、张欣、张艺谋等篇。

  我就冲着这当中的一篇《张国荣记》而开始下大力气开始找这一本书,开始在当当网、亚马逊上准备买书,结果没有;然后又在孔夫子网上搜,还是没有搜到;再然后就想到在图书馆里找,结果还真搜索到了,可是当时的书不在馆,也没有预借服务功能,所以就暂时放弃了,但是加入了个人账户的珍藏书目栏。然后就忘记了这回事儿。但是这一篇《张国荣记》倒是已经拜读过,内容一般,谈了作者心中对张国荣先生的印象。作者先是提了那黑暗一天惊闻消息的情形。然后提到了其认识张国荣先生的两次经历,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其在美国的一段时间里看了电影《阿飞正传》、录像带《英雄本色》,他比较喜欢《英雄本色》中的张国荣,甚至还将电影中的三角配合比为多明戈、帕瓦罗蒂和卡雷拉斯,而这三者中,其个人更喜欢卡雷拉斯;而在发哥与龙哥所构成的性格魅力中,张国荣先生给他的印象是在两种极大反差中作为一个男人的魅力——一张过于精致的脸与在清澈中多少有点忧郁的眼神及他的冲动气质背后的刚烈。张国荣先生也许与卡雷拉斯一样构成了那样他更喜欢的气质——他的声音没有多明戈那样的明亮,没有帕瓦罗蒂那样的浑厚,但他那种美丽的音质有前两者都没有的那种内在之力。

  之后作者谈了另一部张国荣先生主演的作品《霸王别姬》以及《春光乍泄》,他个人的.一些看法。“我觉得他的戏都是他自己情感的追寻或者说印证。这个人有过于丰富的情感淤积,这些淤积的情感都成为他人生的重心,这些重心使他难以轻松地在这个世界中呼吸”。

  文章的最后,作者谈了他对张国荣先生的两重崇敬:“我之所以对张国荣有那么一种崇敬,是因为他在一个世俗而又并不干净的社会里,能毫不隐讳自己各种各样的情感追求。一个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了,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了,且完全不顾忌别人怎么说怎么评论。好像这个世界上,别人本身就都是看客;就好像他所塑造的程蝶衣,不管几十年世事如何冷暖,反正是保全了自己按自己想活着的样子在活着。”“我对张国荣的崇敬还因为,他就是那么丰厚的一个情感容器。一个人要在这世上能保住那么多内心的情感是何其之难。”

  其实,我想说,这两点也是我崇敬和迷恋张国荣先生的根本原因。当大部分的人都戴着面具,于层层包裹与伪装下生活时,他这样直面污浊不堪的社会的那一份勇气是如何的让人敬佩!

  作者认为,“值得庆幸的是,张国荣死后,终于大街都看到了他的个性情感生活,认为那样一种复杂的生活也是有质量生活的一部分。大家在面对一个人过去时,都感受到了任何情感选择都是个人神圣的权利。从这一意义上,张国荣也可安息了。”

  我想说,这11年过去,张国荣先生的魅力正在愈发的耀眼!

  哎,我一聊,就又扯远了。关于这本书,不仅仅只张国荣先生的一篇文章,还有很多作者对于音乐、文学等等方面的认识和心得,这对于我这个音乐盲来说,未免过于高深了。呵呵。但是,我却知道了很多古典音乐的名人,可以当成一个知识普及吗?

  如今,这本书终于的终于看完了。这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欠缺是多么深,作为一个文化人,如果不能读万卷书,就不能读出自己的书。这也让我看到了作为一个文化人,需要付出的还有很多很多,同时,自己在这方面的先天因素是多么的欠缺。也许,这就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读《品质》有感 篇9

  格斯拉先生最终把自己给饿死了。

  我读不懂,为什么他会饿死呢,他怎么会饿死呢。

  从前他的靴子店,似乎是一间宁静的小木屋,拥有着某种能让时间凝固的魔法,让来订靴子的人感受到一种典雅的气氛。他做的靴子,是顶好的,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长相,不同的灵魂,各有各不同的美。即使后来他的处境越来越差,靴子却也越来越好,这之中一直不变的就是他对靴子的痴迷和专注。

  "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是的,靴子就好像另一个他,他的灵魂仿佛与靴子的灵魂融为一体。靴子的品质被他拉上了巅峰,靴子也从此颠覆了他的人生。

  于是,我更读不懂,这样爱靴子,又能做出这样好的靴子的一个人,为什么死了呢?

  他饿死以后恐怕就不能再看到他心爱的靴子了吧。

  "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过后你会明白的".隔着一层薄薄的纸,我能感受到,他好像就在我面前,用微微发抖的语气轻轻诉说。这语言下深沉的悲痛也震颤着。随着英国步入工业革命,那份强烈的靴子理想,也壮志难酬。

  我觉得他真的不仅仅只是饿死的。

  在那个自己很不容易创造出成就而一瞬间面临威胁,毕生的梦想突然出现裂缝的时候,谁都觉得伤心,可这并没有什么用。

  你要做的是放弃你原来的旧方法,换一种方式,依然可以实现你的梦想。

  可他并没有这么做。

  他还是拽着理想,拽得那么紧,最后走向了天堂。

  究竟是说他太爱靴子,以至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还是说,他为了靴子葬送了自己呢?

  都不好说,但我认为后者多一些。

  因为,只要他略微放手,雇几个人,打一些广告;只要他略微放手,不要把他高贵的理想拽得那么紧;只要他略微放手,善待自己,也善待自己的理想。

  毕竟,他能做顶好的靴子。

  而人们,不仅仅注重品质。

  抱紧梦想的手微微松开,就可以去拥抱更多的未来。

  读《品质》有感 篇10

  不工作并不代表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在自己身上体现的淋淋尽致。忙,都为他人做嫁裳。一些不快的经历,不能动摇我丝毫的秉性,固执如老头般可爱,内在的本质更显强大的一面。

  书店,看到周国平著《生命的品质》,被封面后面的一段话所吸引。

  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的生活。

  朴素的文字,浅易的道理,确让人沉思而深远。

  人来到世上,首先是个生命。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可是,人却活得越来越复杂了。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作为生命在活,而是作为欲望、野心、身份、称谓在活,不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这些社会堆积物遮蔽了生命,我们把它们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之耗费一生的精力,不去听也听不见生命本身的声音了。

  人不只有一个肉体生命,更有一个超越于肉身的'内在生命,它被恰当地称作灵魂。在一定意义上,人生觉悟就在于透过社会堆积物去发现你的自然生命,又透过肉身生命去发现你的内在生命,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

  说到底,人活的就是一个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造就不同的人生。平凡的生活体现了生命的自然品质,内在生活体现了生命的精神品质,把这两种生活过好,生命的整体品质是就是好的。

  书中,有篇《人生边上的智慧》——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书中写道:

  尤使杨先生痛心的是:“当今之世,人性中的灵性良心,迷蒙在烟雨云雾间。”这位九十六岁的老人依然心眼明亮,对这个时代偏离神明指引的种种现象看得一清二楚:上帝已不在其位,财神爷当道,人世间之了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战场,穷人、富人有各自操不完的心,都陷在苦恼之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好人更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自己保护自己,就不得不时刻防御。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处吃亏。”

  看完深思,对照自己,无愧为醒世良言。这个时代有种种问题,最大的问题正是信仰的缺失,信任的缺失。当自己对任何一个只要我认识的人,无原则的绝对信任,给予了我能力范围内的帮助。而实际情况确经常事与愿违,受到伤害也是必然。

  不够豁达,不够大度,不然就不会有痛。爱我,更爱他们;恨我,一笑而过;骂我,检点自己;咒我,反思自己;帮我,铭记于心;帮人,选择忘记;恨人,不如恨已。

  醍醐灌顶,顿然醒悟,心也释然。只应有爱,不应有恨;只应记恩,何必念仇;

  幡然于世,多应宁静,各位朋友抽空可看周国平《生命的品质》。

  读《品质》有感 篇11

  一个人,在“生命”这个伟大的名词面前,是渺小的,如同咿呀学语的小儿,不仅无知而且茫然。周国平先生作为哲学系的思想者,或多或少也会去探寻“生命”的真谛,于是《生命的品质》面见于社会大众。我有幸能够读到这本书,阅读的同时,我分明看到一位黑发人,他安静地盘坐在树下,时而低头思考,时而仰望天空,刹那间,一道亮光飞逝而过,顿时明光四起。

  周国平的文字总是散发着星辰的光芒,圣洁而不乏灵动,耀眼而震慑人心。他说“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这正是周国平先生在本文中要叙述的主题思想。

  在讨论一个人的生命时,他坚持人包含两层生命:

  一是外在生命,这层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躯壳,既有完整又有残缺,既有美丽又有丑陋,而生命的真谛却不在此;

  二是内在生命,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生命,即生命的本真所在,因为它突破了躯壳的限制,将真实的生命展现出来。

  在讨论关于灵魂时,作者接受了杨绛的看法——灵魂不同于内在生命,灵魂是塑造内在生命的主导者。如果说,内在生命可以规范一个人的行为,那么,灵魂则足以让一个人的心灵变得纯真而高尚。在序言里,周国平先生如此写道:“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这正说明他极其推崇灵魂的锻炼,因为生命的一切起源都是来自灵魂,失去灵魂的生命,只能称之为“肉体”。

  这不禁令人深思,如何让一个灵魂得到锻炼?作者并未直接指出,但综观全书,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真”,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的`生活,不必去追捧荣华富贵,侧耳聆听灵魂的声音,找寻属于自己最合宜的位置,让灵魂与生命得到满足,让生命绽放如星光般璀璨的灵魂之光。

  阅读的过程中,有些内容令我感到些许梦幻,那样的灵魂与生命是否真的存在?无奈,周国平先生也承认“人世间只成了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战场……”是啊,这几天我大多是在公交车里品味此书的,每当自己的视线离开书本移向窗外时,实有一种痛心之感,这本该是大自然的芬芳气息,却成了充斥着铜臭气味的宣传广告,利益已让人们忘记了自己的生命本真,迷失在都市的圈牢中,这是多么令人灰心绝望的不幸。而周国平先生是清醒的,我至多于世俗中思考世俗,他却于黑暗中守护人性。

  他说:“把心安顿好,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不去沾染不良风气,孟子的“性善论”指出“人之初,性本善”,如果我们寻到人生正确的方向,让生命本来的面目——“善”和“美”直到永恒,也许,我心中的梦幻就不会再是梦幻。周国平先生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这一环节,他写了许多关于教育的文章,帮助人们走向真正的教育之路,即“让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真正的人”。我十分景仰他的勇气,因为他能够抛开世俗的眼光,专心做自己的学问,坚持不让人性堕落在黑暗的社会里。

  以作者自己的标准来看,他认为:“一本好书会让读者也想写点什么,它营造了一种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我想《生命的品质》一书正符合此点,这也正是我阅读本书的原因,即它给人以力量,让人摆脱肉体的脆弱,拂去人在面对强大的物质世界时,因为无法抗争而倍感心力憔悴的无助感,从而做一个内心充实而强大的人,维护最宝贵的生命本真。

  我希望我们都可以找到灵魂中那颗最璀璨的星辰,真实而美丽,普照着社会的每一个黑暗角落,让每一个黑暗角落不再黑暗,而是永恒地散发着光芒。

  读《品质》有感 篇12

  人最宝贵的有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就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的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这就是周国平的价值观,是他对于人生态度,明晰而简单,但却需要用心去践行。

  生命是什么?冰心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那么我更不敢去为生命下一个定义,我只能说人是有一个肉身生命的,这个生命是脆弱的,生病或是受伤都足可以毁灭它。但除此之外,我认为每个人都还有除过肉体生命以外的另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我们眼睛看不到,却能用心感受到,也许我们可以称之它为灵魂或是精神,这个生命是顽强的,不易摧毁的,当所有的不幸和苦难袭来时,这个生命可以抚慰我们受伤的身体,从而使我们获得勇气与力量,所以臧克家会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死了的只能是我们的肉体生命,而我们的精神或是灵魂却不会死掉,它是永恒的,只要这个灵魂足够高尚与强大。因此这个内在的生命值得我们珍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个充实的精神世界,活出生命的品质来。

  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在自然的怀抱中生息,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春华秋实、生儿育女永远是生命的基本内核,喧嚣的闹市亦或是宁静的大自然,无论在哪儿,我们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存在着。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都不可避免的被这俗世牵绊着,而实际上也必须这俗世牵绊着,在这纷纷扰扰的尘世中,是什么可以让我们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保持一份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生命的敬畏?那就是要拥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一个强大的灵魂,这是我们变得独特,变得有人格魅力的唯一法宝。

  在内在生命的伟大一文中,周国平反思自身的生活,他想到了那些身体残疾却依然收获了一份完整而有意义的人生的人:荷马、贝多芬、霍金、海伦凯勒,诚然,这些人都是伟人,然而不可能人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这最起码能证明一个强大的灵魂可以跨越身体上的残缺,爆发出不可思议的惊人力量,从而让我们的生命闪现出耀眼的火花。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身体健全的人,虽然我们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但上帝上公平的,他赋予我们每个人一个完整的灵魂,一个永远不会残缺的.内在生命,在这个灵魂中,我们可以自由的活着,不受任何东西的干扰。我们应该成为自己内在生命的主人,无论平庸或是伟大,都应保持一个独立的灵魂,以尊严的方式活着。

  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中,生活越来越复杂,生命越来越沉重,人们被太多东西所缠绕,欲望、野心、身份、地位,这些东西覆盖了生命的本质,反射到我们的身上,便是高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生活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以至于我们没有时间去思考,去阅读,去体会,去培养一个真正属于我们的、独立的精神世界。网络世界的发达让我们应接不暇的去体验去探索,还有周围各种各样的诱惑也使我们活得越来越繁忙,却越来越空虚。面对这一切,我们要做的是把心静下来,保持一颗澄明的心,去读书,去学习,去旅行,去充实自己,去体验生活,去创造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让生命回归单纯,活出生命的质量!

  读《品质》有感 篇13

  周末闲暇,从同事处借得一本周国平先生的《生命的品质》。周国平先生说“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现今生活越来越复杂、生命越来越沉重,人们容易被太多东西所羁绊,金钱、地位、身份......这些东西迷障迷惑了我们的双眼和内心,活得越来越繁忙,却越来越空虚,没有时间去思考、去阅读、去体会、去培养一个真正属于我们的、独立的精神世界。

  周国平先生接受了杨绛的看法——灵魂不同于内在生命,灵魂是塑造内在生命的主导者。如果说,内在生命可以规范一个人的行为,那么,灵魂则足以让一个人的心灵变得纯真而高尚。在序言里,他如此写道:“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他还说:“把心安顿好,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内在的生命值得我们珍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个充实的精神世界,活出生命的品质来——正是他这本书的中心思想。

  伟大的内在生命——周国平反思自身的生活,他想到了那些身体残疾却依然收获了一份完整而有意义的人生的人:盲诗人荷马、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全身瘫痪的霍金、又瞎又聋的海伦·凯勒,诚然,这些人都是伟人,然而不可能人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这最起码能证明一个强大的灵魂可以跨越身体上的残缺,爆发出不可思议的`惊人力量,从而让我们的生命闪现出耀眼的火花。这也让我想起轮椅上的史铁生、脑瘫女诗人余秀华,还有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依然淡定从容、“和谁都不争,和谁争都不屑”的杨绛。

  做自己的朋友——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在所有的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那一个,就是你自己。作者讲到,缺了自己这个朋友,一个人即使朋友遍天下,也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实际上他是很空虚的。作者说做自己的朋友,是人生很高的成就,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做自己的朋友,确实是人生很高的境界,也是人生重要的一种能力。

  做一个能够承受不幸的人——古希腊哲人彼亚斯说:“一个不能承受不幸的人是真正不幸的”。彼翁也说过,“不能承受不幸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不幸”。不幸之为不幸,是因为它会对人造成伤害。一个能够承受不幸的人,实际上是减小了不幸对自己的杀伤力,尤其是不让它伤及自己的身心健康。反之,一个不能承受的人,不幸就可能使他元气大伤、萎靡不振,甚至是毁灭打击。因此,遭遇了同样的不幸,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结果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承受不幸不仅是一种能力,来自坚强的意志,更是一种觉悟。

  自己身上的快乐源泉——苏格拉底说:享受不是从市场上买来的,而是从自己的心灵中获得的。德漠克利特说:一个人必须习惯于反身自求快乐的源泉。亚里士多德说:沉思的快乐不依赖于外部条件,是最高的快乐。连号称享乐主义祖师爷的伊壁鸠鲁也说: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是幸福的极致。古希腊哲学家都主张,快乐主要不是来自外物,而是来自人自身。而有一些人为了得到快乐,热衷于追求金钱、地位、名声等身外之物,往往是得到了最初的,又想拥有更高更多的、永不知足,结果被追求金钱、地位、名声等身外之物的心所累,越来越苦闷。而心灵的快乐是自足的。如果你的心灵足够丰富,就像苏东坡一样,即使身处最单调最贫苦的环境,你仍能自得其乐;如果你的心灵足够高贵,就像王阳明一样,即使遭遇最悲惨的灾难,你仍能自强不息。人应该充实心灵,从自己身上开掘快乐的源泉。

  把心静下来,保持一颗澄明的心,去读书,去学习,去旅行,去充实自己,去体验生活,去创造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让生命回归单纯,活出生命的品质!

  读《品质》有感 篇14

  周国平是这几年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还有一个这样的人在如此严肃的关注着我们的`内心,着实感动,我们是同样的人。

  我们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并将赤裸裸离开。在这个走向死亡的过程里,如何赋予我们自己的生命以意义,与诱惑同行,是一个困惑的问题。

  也许只有心灵的强大,才可以吧。

  读《品质》有感 篇15

  关于人的生命最本质的思索,我们每个人理解不同,读过周国平的《生命的品质》,对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和顿悟。尤其喜欢他序言中的第一句话:人来到世上,首先是一个生命。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可是,人却活的越来越复杂了。

  我们在这个喧嚣的社会越来越无法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了,原本单纯的生命被附加了太多的野心、欲望、财富、名声甚至是平庸,充满诗意的生活在今天的社会成了一种奢望和梦想,人们很难静下心来真正的去体会我们活着的意义。

  有人说我们都是普通人不用去想那些空洞的道理,不用去体味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我们只要活着就好,可是有谁在不尊重生命本身的同时能够安静而幸福的活着。“我们活在世界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其实我们能够一家人安静的在一起吃顿饭也是一种幸福,亦或我们能专注的看一处风景也是一种幸福,是真正的在体味生命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瞬间。可是我们太多时候都是在随波逐流,太多的时候都忙碌不堪,我们到底在忙什么?回过头看看我们活了那么多年生命中留下了什么,有的人也许只是自然年龄的增长而已,可是我们终究要面对我们的内心,如果没有一颗澄明的心,我们就无法享受真正的美好,充其量享受平庸的热闹而已。我们既没有能力享受安静,也没有能力享受真正的狂欢。所以我们只有单纯的活着才能还原我们生命本身的美好。

  “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相对简单,可是安顿好我们的心就比较难了。针对这点作者在文中是这样寄语孩子们的:

  一、成为你自己—不受外界时尚和潮流的支配,有真实的自我;

  二、爱使人富有—一颗心不在社会的竞争中变得冷漠,有丰盈的爱心;

  三、生命中不能错过什么—真性情不被物欲污染,保持本色的生命;

  四、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做人有道德,处世有理想,有高贵的灵魂。

  只有这样少年的他们才能安顿好自己的心,那我们呢?我们虽然在过去的岁月里失去了许多本真的东西,这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最终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如果我都安顿好自己的心,让内心清澈丰盈,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成为没有真正信仰的社会。金钱至上,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等等,我们的心跟着这些生命以外的东西慌乱不堪,让我们的生命失去本真,让我们的心无法安放。我一边读书一边思索,心慢慢的释然了,希望能真正的获得内心的平静,安顿好一颗被世俗物化的心灵。

  我们一直在匆匆赶路,我希望大家停下来,看看我们的生命轨迹,等等我们的灵魂,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的生活。保持生命的自然品质,升华生命的精神品质。

  读《品质》有感 篇16

  月份,我们"心窗"读书小组共同阅读了于漪参与著作的《教师的思维品质》一书。读书的过程也是我们重新温习《心理学》中关于思维的相关知识的过程,结合书中的生动案例分析和自己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边学习边领悟,突然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此刻,大学时生涩而又抽象的心理学专业术语瞬间变得具体、准确而又生动形象了。方才感悟到"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句话的深刻和正确。学得一点点与读友们共同交流:

  智育的核心实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恩格斯曾说过,人类的思维乃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在培养智能方面,最关注的基本点应该放在哪里?那就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水平,让地球上这枝"最美丽的花朵"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绽放。智育的核心实质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在智育的过程中,注意书本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必要的,因为那是前人千百年来艰苦思维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但他不是智育的唯一目的或根本目的,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一一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只有到了共产主义,才能实现每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消灭这种差别的途径,自然是使体力劳动者的思维能力达到与脑力劳动者的平衡和平等。我们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距离这种理想境界还极其遥远。然而,如果我们在智育中,真正在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上下功夫,经过一代代的努力,就会逐渐消除社会成员思维发展的不平衡,进入我们所向往的理想境界。其意义将非常深远而伟大。所以,作为教师,智育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努力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

  教师的思维高度决定着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度

  教师的思维具有双重性,是自向性和他向性的对立统一。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运用自己的思维来解决和处理自身的教学问题,还必须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引导、培养学生,使之学会如何运用他们自己的思维去认识和理解世界,去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和处理他们学习和生活所遇到的问题。

  表面上看起来,优秀的教师课堂上显示的似乎只是其高度的语言修养,其实同时体现的是其内在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水平,是其丰富的知识经验与思维机敏性的高度统一。

  教师在思维活动过程中,不但自身要尽力避免因抽象化效应等因素产生的思维偏差,还要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效的理性思维。只有这样,才会逐渐形成学生在求知和做人方面的不盲从和不轻信的能力。例如,所有的A都是C,所有的B都是C,所以,所有的A都是B。从抽象形式上,人们往往不会发现这个推理是错误的。而如果代换成具体内容:所有的狗都是动物,所有的猫都是动物。所以,所有的狗都是猫,就明显地看出了这个推理的荒谬。具体工作和生活中,也有很多成年人由于思维发展不够完善或思维品质不高,很容易受到某种导向性思维推理的影响做出错误的判断。

  用功精深,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各方面修养都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责任心、使命感和对学生的爱心决定着教学态度,专业知识决定着教学基础,教学艺术决定着教学质量,语言运用水平决定着教学表达,实践能力决定着教学组织管理,审美情绪决定着教学品味,心理素质决定着教学情绪。然而,这些全都要靠教师思维的组织与调控。可以说,教学活动本质上就是思维活动。所以,我们教师在改进和提高思维品质方面,首先要有高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修养,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对自己和学生思维品质的修养和锻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突破教学改革的"瓶颈", 做一个具有"灵性"的高思维品质的研究型教师。

  读《品质》有感 篇17

  今天天在家无事可做随意拿了一本中英对照书,翻翻看看,是一本小本书,《经典美文一日一读》这本书主要是帮助我们温习英文。在看中发现,每一篇小短文都是经典的。让人深思、遐想、情怀。

  特别看了一篇《教师的个性品质》结合自己对工作的喜爱、态度,好像就是我所感受的一样。我将这篇短文推荐给大家一起分享:“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理想品质呢?大概没有两个人会列出完全一样的条件,但我相信下面列出的.条件是能得到普遍接受的。

  首先,教师应该是和蔼可亲、精力充沛、魅力十足的。这并不是要排除那些其貌不扬,甚至长相丑陋的教师,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拥有十足的个性魅力。但确实要排除那些易激动的、沉闷的、冷淡的或具有其他讨厌品质的类型。

  其次,作为教师,不仅是理想的,而且是必须具有真正的同情心?——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尤其是孩子们的思想情感,因为大多数老师都是中小学教师。和此紧密相关的是要有宽容心——绝不是指宽容错误,而是宽容那些诱使人犯错误人性弱点,再次强调尤其是对孩子们要宽容。

  我发现教师具备一点演员的气质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教学技巧的一部分,教学需要教师不是的通过表演来使课程变得生动有趣。孩子们,特别是小孩子生活在一个比现实生活更广阔的世界里。”看了之后是否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读《品质》有感 篇18

  最近,我终于有幸得到周国平先生的《生命的品质》一书,这本书是我渴求已久的书。

  此书思想精髓在于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

  一直以来,我以理想主义者自居,思想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哲学是一种分身术,把人分成具体的人和抽象的人,具体的人周先生认为是一个有很多尘世欲望的复合体,在红尘中奋斗、挣扎,我不尽然,我觉得那不欲望,而是理念、信仰,是为了理念和信仰所付出的执着与坚强,在努力与奋斗中所感受到对生命的热爱与真挚,连最枯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欣慰到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佐证。抽象的人站在具体的人之外,所以清醒、理性,从更加超脱的角度来劝导那个具体的我,让生命简单、本真,于是在午后、在深夜,一杯茶、一本书,与心灵对话,感受最真实的自己,在喧哗的世界中沉淀下来。

  周先生的书品味悠长,一本好书初读时似曾相识,再读时又美如初见,直入心底,感觉在阅读和思考中与伟大灵魂相遇,而这种相遇使你摆脱尘世命运的束缚,生活在一个更广阔、更崇高的世界里。读书如一剂良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磨难,都能从其中找到诠释,回归淳朴、回归简单,回归本真,把平凡生活和内在生活过好,生命的整体品质就是好的,果真如此吗?

  有学友曾问我,游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为何没有痛苦的表情,仍激情飞扬。活在当下,焉能放下。人生在世,确有许多负重,因活在当下,上学时想考一所好的学校,毕业了想有一份合宜的工作,工作了想有所建树,亲情、爱情、友情哪一个不是生命中沉甸甸的负重。时光游走、岁月流逝,曾“隔着窗儿,看小鸟在天空飞,却怎么也打不开那扇门”,是因为人有太多的渴望,今天不再来,今生不再来,谁能白头时再感慨年轻时没能实现的心愿空悲叹。并不是所有人都为欲望、野心、身份而活,也不是所有人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而活,其码我不是,如非要有所定义的话,我则归纳为理念、信仰而非欲望。人的幸福在于两大快乐:一是生命的快乐、另一是精神的快乐,正是有了生命,才有了为信仰而奋斗的源泉,并在这一过程中享受着精神的快乐。很欣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生存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物质满足的快乐与精神的快乐相比是浅显的,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正是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才彰显品位和价值,人才有可能很优雅的读书品茶,品味人生。我不欣赏除了上帝什么都没有的人,十丈红尘是一个很现实的大染缸,关健是如何定位自己合宜的位置,实现自我的价值。在实现过程中,更应注重过程本身,而非结果,因这一过 程如试金石,考验人的耐力、原则,做人的尊严、底线,考验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如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心灵的自由、美好、高贵,结果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人之所以怀念过去一些美好的东西,就在于它的不可复制和不可重来。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称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在找回失去东西的时候,即使是同一条河流,但此时非彼时,物是人非,欲说还休。

  活在当下,人总有疲倦的时候,于是卸载一些生命中无法承载的人和事,使旅途轻便。但有些总是放不下,“我想飞,不想带着伤,却无法卸载心头的重量”,那份重量如此清晰,使我终究明白,我只不过是行走在十丈红尘中至情至真的凡人,如若放下了,我便不是我,空灵脱俗到大彻大悟的圣人,或是游走在天地之间普救众生的神灵。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无论是快乐还是忧伤,那都是划过生命的最真实痕迹,是上苍馈赠的最好礼物,又何必放下、又焉能放下呢?如若放不下,就与生命同在同行。“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会死在明天晚上”,人如若想看后天的太阳,一是有没有坚持下去的毅力,二是有没有坚持下去的办法,如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一个放下二字,又怎能看到后天太阳升起一瞬间令人晕眩的光芒。

  活在当下,定位自己在红尘万丈中最合宜的位置,把生命照看好,活出生命的精彩。焉能放下,就让那无法卸载的重量同在同行,把心安顿好,活出生命的真实。而这份精彩和真实的融合,才能活出生命的品质。

  读《品质》有感 篇19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培养男人的故事》。其中,《宽容与高尚品质》最吸引我。

  据说胡佛是一位著名的试飞员。一天,他在圣地亚哥航空公司的展览结束后,飞机返回地面时发生了事故。在300米的高度,两个引擎熄火了。然而,胡佛凭借高超的技术安全着陆,没有人员伤亡。经过调查,发现事故是由维修工程师把错误的燃料装上飞机引起的`,所以他去找了维修技工。机械师认为胡佛会给自己一顿臭骂。然而,恰恰相反,胡佛不仅没有批评这位机械师,而且还善意地提醒他今后要注意。

  这教会了我一个真理。如果别人犯了错误,我会自己承担后果,这会让我很生气。但是现在,我可以原谅别人。这将是最高尚的品质。读完这个故事,我感到惭愧。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小宇从我身边走过,无缘无故地骂了我一顿。我感到非常生气,所以打了他一记耳光。与胡佛相比,我真的感到惭愧。读完这篇文章,我也知道人们将来应该宽容。机械师给飞机装错了燃料,差点害死三个人。胡佛原谅了那个机械师。我为一件小事生气,差点失去了一个好朋友。真遗憾!从现在开始,我将是一个宽容的人。

  读《品质》有感 篇20

  偶然在08年第23期《读者》上看到了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生命的品格》,看到题目,就有一种想要阅读的欲望,因为我想去了解这个深奥的主题所要表述的细节。开始读它时便有一种说不出的脱俗感,随后便是被触动;一口气读完之后,我就想把它介绍给我身边所有的人,让他们也去当中感受那份真实、那份给人潜意识带来氧气的文章。细细品味其中的言语,再想想实际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事情,便觉茅塞顿开!碰到很多人在谈论到时间这个概念时总是在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啊!08年又要结束了,每天都在忙,却不知道都忙了些什么。文章中指出:要懂得珍惜每一寸光阴,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学习上、花在工作上;通过学习可以让你自身得到提高,通过工作可以让你的学习效果得到永久的巩固,而在深入的`工作中将会有不断追求新知识的欲望,这是一个循环的呈不断上升的圆环。

  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包括生你养你的父母、疼爱你的丈夫/妻子、给你带来欢乐的孩子…;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逢年过节送去温暖的问候,可能一句"节日快乐"的祝福,会给他/她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珍惜同事之间的缘分,要懂得在工作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睦的相处,并学会尊重他人,感受他人,体恤他人;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是一个心存感恩的人,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才知道真正感恩的心是涉及到所有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或不相关的、直接或间接的人和物;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其实那些与自己相隔也许千里万里的需要帮助的人也是我们所应该关心的。

  我特别喜欢听《感恩的心》这首歌曲,其对"感恩"所作的描述是尽善尽美的。对于常人来讲,生命的历程是需要经历坎坎坷坷、风风雨雨后方能见彩虹;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存在太多的喜悦或痛苦抉择;每次抉择意味着人生角色的转换,痛苦的剥离中自有一份期盼。人生就是一场不断抉择的游戏,有风雨、有艳阳,重要的是抉择前重重思考,决定后轻轻放下。我一遍又一遍的品尝着《生命的品格》中的很多文字、很多言语,也许用以上简短的语言描述并不能完全表达我所理解和领悟的生活寓意,只能在心里细细琢磨。那么我就借《绿新人》把这份精美的文章介绍给大家,我相信大家读完整篇文章后会和我一样有更多对情谊的感受,更多对生命的触动,更多对生活的领悟。

  读《品质》有感 篇21

  最近,有机会读了周国平先生的《生命的品质》这本书,很多的感悟与感触油然而生。

  一直以来,我以理想主义者自居,思维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哲学是一种分身术,把人分为具体的人和抽象的人,就具体的人而言,周先生认为是一个有很多尘世欲望的复合体,在红尘中拼搏、奋斗乃至挣扎。我不尽然,某种程度上,我认为那不是欲望,而是理念、信仰,是为了理念和信仰所付出的执着与坚强,在努力与奋斗中所感受到对生命的热爱与真挚,连最枯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欣慰译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佐证。抽象的人站在具体的人之外,所以清醒、理性,也从更加超脱的角度来劝导那个具体的我,让生命简单、本真。于是在午后、深夜,一杯茶、一本书,与心灵对话,感受到最真实的自己,在喧哗的世界中沉淀下来。

  其实,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为何没有痛苦的表情,反而激情飞扬?活在当下,焉能放下?人生在世,确有很多无奈的负重,因活在当下,上学时一门心思想考更好的学校,毕业时烈日奔走只为一份适宜、理想的工作,工作了又想要有所建树。其实亲情、爱情、友情,哪一个不是生命中沉甸甸的负重。时光流走,岁月飞逝,曾“隔着窗儿,看小鸟飞,却怎么也打不开那扇门”,是因为人有太多的渴望,今天不再来,今生不再来,谁又在白头时再感慨年轻时没能实现心愿而空悲叹?并不是所有人都为了野心、欲望、身份而活,也不是所有人为了权富、财力、地位、身名而活。起码有些人不是,或者大部分人不是。如非要有所定义的话,那一部分人则为理念、信仰而非单单欲望。

  人的.幸福在于两大块:一是生命的快乐。二是精神的快乐。

  正是有了生命,才有了为信仰而奋斗的源泉,并在这一过程中享受精神的快乐。我很欣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生存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物质满足的快乐。

  周先生的书品味悠长,一本好书初读时似曾相识,再读时又美如初见,直入心底,感觉在阅读与思考中与伟大灵魂相遇,而这种相遇帮你摆脱尘世命运的束缚,生活在一个更宽广、更崇高的世界里。读书如一剂良药,遇到再多的磨难与挫折,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诠释,回归淳朴,回归简单,回归本真,把平凡生活过得同样精彩!

  看完周国平的《生命的品质》,看看身边的人,有多少恰在追求生活的品质呢?

【读《品质》有感】相关文章:

读《品质》有感05-01

产品质量/品质标语12-29

品质的标语07-01

品质经典标语11-02

品质的作文04-06

教师必备的思维品质读书心得04-06

质量品质口号09-30

【推荐】品质的标语02-20

【热门】品质的标语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