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30 01:06:40 谜底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7课的课文,作者刘燕敏。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雪松在逆境中得以生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

  4、通过雪松这一形象初步感悟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悟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山谷雪松图、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朗读配乐

  [课前活动]

  1、猜谜。

  2、过渡:猜谜语还是比较简单的,同学们经过思考,大都能揭开谜底。但世界上也有许多谜却并不那么容易解开。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山谷中就有一个谜,(板书:山谷中的谜)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呢?(板书:底)

  2、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过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再快速地阅读一遍,然后来说说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

  2、学生读。

  3、交流。

  ⑴山谷中的谜是什么呢?

  指名说(出示图)

  再请一个同学说,其他同学一边看图一边听他说。

  ⑵那么,谜底又是什么呢?

  指名说(出示谜底)

  三、自主探究、精读感悟

  1、山谷中的谜我们知道了,谜底也揭开了,那是不是我们这篇课文就学完了?还要学些什么?

  指名说。

  2、咱们先来看看谜底是怎么被揭开的。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⑴大家好好地读读这一段,我们比比谁读得仔细,能字字入目。在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做些记号。

  ⑵交流,随机指导朗读。

  3、这雪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瞧!他们傲立于风雪之中,是那样的苍翠挺拔,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它吧,可以看着图,也可以轻轻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在脑海中想象。

  ⑴听课文录音。

  ⑵刚才,在你脑海中出现的雪松是什么样儿的?

  指名说。

  4、同学们说得真好,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把这段话读好。

  自由练读。

  指名读。教师适当点拨。

  齐读(配乐)

  5、刚开始读这段话,雪松在书上,再读,它仿佛出现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我听出来了,你们已经把它读在了心里。你想对雪松说些什么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有灵感的也可以写写小诗。

  ⑴学生自己写。

  ⑵在小组中互相读读,把自己写的意思读出来,多读几遍,发现问题自己改,也可以请教别人。

  ⑶交流。

  四、总结提问,延伸课外

  正如同学们说的那样,雪松不仅能顽强地与大风雪抗争,而且能够适时地弯曲和反弹,始终保持自己的苍翠与挺拔。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的技巧,它还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这对于我们会有些什么启示呢?那两位旅行者又会从中明白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继续思考,我们下一节课再来交流。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雪松独特的本领,感悟雪松是真正的强者和智者形象。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学习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及课末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积累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词,谁来读一读?

  出示:大义凛然  义正词严  威武不屈  宁折不弯

  师:你读得很正确。这些词的意思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再指名读,要读出慷慨激昂。

  2、师:这位同学读得豪迈、坚定。从这些词我们感受到面对困难坚强不屈、正面抗争的精神。其实,面对困难还有另一种方式,这就是《山谷中的谜底》所告诉我们的。

  3、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导学感悟,解读“弯曲”。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魁北克的山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师板画)在山谷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奇异的景观,我们一起读谜面。

  出示谜面,齐读

  2、那谜底是什么呢?谁来读?

  出示谜底: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3、齐读,思考:形成这一奇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交流:

  (1)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标出“风向”,简略讲解)

  (2)雪松有这样的本领。

  5、师:那么,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的'这些雪松到底有什么独特的本领?面对巨大的风雪,其他树木都丧失了生机,可它却依然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出示读书要求:请大家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仔细琢磨雪松的这种特有的本领究竟是什么?用“--”划出相关语句。)

  6、交流:

  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7、师:有人说雪松在积雪来临时,应该迎难而上,怎能向困难低头?雪松是弱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自读第三自然段,抓重点词语和句子。)

  8、开展辩论,突破重点:

  9、指导感情朗读:(配乐:风声)

  ①面对着暴风雪一次次的侵袭,雪松就这样,(引读)——

  ②风还在刮着,雪依旧下着,柏村倒下了,柘树倒下了,而雪松弯曲、反弹,再弯曲、再反弹……它仿佛是这个静穆的世界里最后的斗士.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雪松就这样,(再读)

  9、师:这就是雪松,面对肆虐的风雪,用一时的弯曲获得了新生,这是充满智慧的弯曲,这是充满力量的弯曲,让我们再次把谜底告诉大家(齐读)

  10、面对这一谜底的揭开,你想到了什么?(可以从雪松、旅行者、杂树等方面谈看法)

  三、联系生活,学会“弯曲”

  1、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是啊,从这一课普通的雪松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也想到了许多,这两位旅行者也从雪松身上得到了启示。

  出示:“对于外界的压力,……以求反弹的机会。”

  2、齐读,思考填空:

  3、雪松弯曲一下,不是,而是。

  4、由此,你能联想到生活中的例子吗?(学生交流)

  5、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

  “对于外界的压力,……以求反弹的机会。”

  四、总结延伸:

  1、师:的确,大自然中,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类,面对逆境和压力,首先要敢于和它作斗争,同时也要学会忍让,恰当的以退为进,同样可以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记住:

  出示:这种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男读、女读、齐声读)

  2、布置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

  五、教后记:

  执教《山谷中的谜底》一课后,收获与感悟真是一言难尽。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我似乎有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这只能说,收获太大了。

  先说教材的钻研过程,课的导入既要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直接切入魁北克省的南北走向的山谷中的奇异景观,顺水推出“谜”和“谜底”,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进而展开重点段落的教学,感悟雪松与风雪抗争的过程。

  再说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我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谜底的第三自然段。首先可以抓住谜底引发小组合作讨论:A为什么东坡雪大,西坡雪小?B雪松有什么本领?“雪松有什么本领”是一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在自读时紧扣第三自然段,圈出关键词句,各自谈谈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师巡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点拨。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讨雪松是如何运用弯曲、反弹的本领达到最终目的。这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我让学生参加了辩论,在辩中感悟了雪松的特殊本领。又针对“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始终……”,我以读为主线索,以读促情,以悟促读,以自读、默读、齐读以及创设情境的引读这多种形式的读,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感受到雪松与积雪抗争时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让雪松那顽强抗争的形象清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领悟雪松是强者、胜利者。

  第三导之以行,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课文最后一句话(文章主旨)的理解,我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一、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二、用一个故事、一个现象谈谈你的理解;三、用一个名言、俗语说说你的理解。这样,学生的理解、思维在一步步加深,使课堂拓展与课文内容构建联系,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由读导思,由思导说,重在感受体验,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先后就有学生说出:“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越王卧薪尝胆”的故事,斤斤计较,是智者的退让。学生的思维活跃了: “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名言、俗语补充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充分自由地发表了意见,说出了他们各自真实的、独特的感受与认识,这种深题浅讲的方法要比一味地灌输道理来得深刻,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3

  第1教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要求能正确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学习生字组成的词语。

  难点:生字的书写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

  一、猜谜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四、作业

  同学们,现在我请大家猜一个谜语。“麻屋子,红账子,里头住着白胖子”。这是什么?(花生)对!我说的“麻屋子,红账子,里头住着白胖子”叫谜面。“花生”呢?(谜底)谜底就是谜语的答案,有时也比喻事情的真相。

  板书课题:10 山谷中的谜底

  以简笔画让学生理解“山谷”:两山之间低凹而狭窄的地方。

  “山谷中的谜底”也可以怎么理解?(山谷中某一奇异现象的真相)

  那么,这山谷中有什么谜?它的谜底也就是事实真相又是什么?它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1、各自轻轻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词。

  (1)查词典并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惟一: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摧毁:用强大的力量毁坏。

  (2)一了解的词语

  女贞:树的名字。

  (3)用钢笔描红、临写

  3、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

  4、理清文章层次。

  (1)(1)如果用猜字谜来打比方的话,文章的哪一部分是谜面,哪一部分是谜语底?

  默读课文画出两个部分的起止。(第1、2自然段为第一段,谜面;第3~6自然段为第二段,谜底)

  (2)说说各段的段落大意。(第一段:魁北克的一个山谷里有一个奇异景观,西坡长满多种树,东坡只有雪松。第二段:两位旅行者揭开谜底并且从中得到启示)

  (3)各自默读课文思考,并在课文中画出:a写山谷中的“谜”的句子。b两位旅行者得到的启示。讨论。

  1、指名读第一段,要求用简笔画表示“南北走向的山谷”及“东坡,西坡”。

  2、这条山谷有一个什么“谜”?

  (西坡:长满……东坡:只有雪松)

  从“许多人不知所以然”再次理解“谜语的意思。

  3、指名朗读第一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

  激趣导入

  设疑激趣

  动手实践,加深理解。

  课后感受

  学生学习这一文时,主要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让学生来解决一个个问题,从而达到了解课文内容,读通课文的目的。

  第2教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2、学习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难点:学习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提问

  二、继续精读训练

  三、总结谈话

  四、作业

  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

  学生回答后,教者板书:谜西坡长满……东坡只有雪松

  1、过渡:这个谜后来怎么揭开的?谜底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今天我们就要进行研究。

  2、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个谜是怎么揭开的?

  (1)讨论:东坡为什么只须雪松,而没有其他树?西坡为什么除了雪松之外,还有其他树?

  (外部原因东坡雪大,西坡雪小;自身原因是雪松的特性决定的)

  (2)着重朗读和理解“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是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

  体会对比写法。

  (3)了解详写略写:详写东坡和东坡雪松的情况,略写西坡和其他树的情况。

  3、理解“少顷”的意思。(少顷:一会儿,不多时)他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象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4、齐读最后一段。

  5、学习用警句结尾,点明文章中心。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句话的理解。

  1、读一读,再抄写。

  女贞惟一摧毁完好无损

  景观帐篷毁灭得到启示

  2、“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

  (启示)

  弯曲和倒下更好的发展和生存

  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

  课后感受

  本课文主在是通过学生的朗读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学生觉得比较有劲,同时,在学习雪松是如何生存下来的时候,让学生运用动作来加强记忆,这样学生记得牢。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4

  《山谷中的谜底》是主题单元“探索与发现”中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以成因和道理为说明对象的说明课文。在感受了《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的自信、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领悟了《最大的麦穗》中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的人生哲理之后,再来学习《山谷中的谜底》,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谷中的谜底》,饱蘸着哲理的深思。作者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 语文课程标准 》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个性阅读、合作学习,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重悟。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教授指出:阅读乃是向课文提出问题并通过朗读、体悟解决问题。从作品中获取信息,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兑换课文的思想感情。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我让学生充分阅读,读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在交流中,尊重学生“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然后联系实际,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图式与文本所反映的生活经验图式进行同构。这就是“解文--察己”的过程。这样一种阅读教学模式才是尊重学生个性心理千差万别这一具体事实的`。

  如果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成功的。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弯曲、反弹、完好无损 、依旧、苍翠挺拔”等词语 ,借助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1、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这个山谷有了哪些了解?

  2、交流

  3、过渡:现在,让我们跟随旅行者再次走进山谷。打开书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节,你发现山谷里有什么?请在你的发现旁做上记号。

  二、学习第三节。(借助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树立雪松的抗争形象)

  1、自由读

  2、交流

  a、雪

  ①山谷中西……(板书:西坡雪小,东坡雪大)

  ②山谷中雪很大 (你来读,你再读,齐读)

  ③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读这个词你发现---,你发现这句话还有哪些词也让你感受到雪大,读的时候注意表现出来。

  过渡:山谷中有雪,雪很大,你还有什么发现,谁再说。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山谷中谜底》教学设计06-25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0-07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0-07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5篇10-07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4篇10-07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3篇10-07

《山谷中谜底》教学设计15篇11-03

《山谷中谜底》教学设计(15篇)11-04

《山谷中谜底》教学设计(通用22篇)11-07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