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

时间:2020-12-31 20:41:50 读后感500字 投诉 投稿

《人生》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生》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读后感

《人生》读后感1

  人生就是这样,如此的变幻莫测,人好像总处在一个怪圈中,一个希望诞生、尔后希望破灭这不断循环的怪圈。一种希望的产生使人生霎时一片光明,似乎前路不再渺茫与难走;一种希望的破灭又使人生突然间一片漆黑,似乎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可我们也许还不能弄清楚什么才是我们的希望,我们其实仍困惑于希望的真实含义,我们不懂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追求属于我们的希望,所以在人生路上我们走的并不平坦。

  高加林就是处在这个怪圈中的一分子,命运不断地戏弄着他抑或是因为他失去了人生的原则因此注定要被命运打倒。巧珍的朴实、可爱、百依百顺没能最终留住高加林,高加林离开了巧珍而投入亚萍的怀抱,高加林与亚萍的结合与其说是两个人之间旧情复炽更确切的说是高加林为他的前程而作的铺垫。高加林与亚萍的爱情远不如与巧珍的那般纯洁,他注入了地位、家庭背景、学历在婚姻中所以使得这段婚姻变得不纯粹因而禁不起考验。高加林在面对两个女人而作出抉择时,实际上是在为他的前程与人生作抉择,这种加入功利性的婚姻令人厌恶与唾弃。因为他追求着他的希望,一个飞黄腾达的希望、一个他自以为是的希望。于是他抛弃了爱他胜过爱自己的巧珍,那个时时刻刻为他前途着想的女子、那个有着杨柳般摇曳身段和粉嫩脸庞的女人;于是他走向那个城市中的女子、那个有着高学历的女子、那个有着很好家庭背景的女人。是的,他的那个希望实现了可他并不幸福,这也注定了这个不合适的希望终究会破灭的。一个有高学历的女子是否就是妻子的最佳选择?一个没受过教育但心地善良、一生无怨无悔的女子是否更佳呢?时间车轮留下的车辙向我们证实了亚萍与加林感情的脆弱和巧珍金子般的心。高加林遗弃生他养他的土地去追求城市里带来的希望,最后又在那光怪陆离的城市中绝望以致不得不重新回到原点。可桃花依旧人面全非,巧珍---这个原本是他人生的一个希望的女人早已为他人之妻了。高加林人生道路的曲折蜿蜒、他挣扎在幸与不幸的边缘,这两个女子让他欢喜让他忧让他拥有希望让他希望破灭。他诠释了一种典型的人生模式,他身上其实有着我们每个人的影子。

  人生可能就是这样,有很多机遇和挫折,这就要看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去迎接它们?人生道路上有很多的诱惑,我们又该以何种方式去抗拒呢?这些就是路遥向我们提出的问题,而高加林并非结局的结果似乎让我们看到了答案。有些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可能是最适合的,他或她可能就是你希望的源头。农村的土地不一定不好只要积极向上加上党的政策,在农村这块地方也能开垦出自己的人生也能诞生出新的希望。我们拼命去追求那些泡沫般的希望却漠视身边那些垂手可得的希望,于是我们不断期盼、绝望、希望直到我们身心疲惫、悔不当初。我们都无法挣脱这个怪圈,我们束缚着自己。

  或许这就是人生…

《人生》读后感2

  《好教育好人生》是肖川教授的一篇随笔,表达他对教育理想的热切追求,对人类不灭良知的深沉呼唤,对人生当有境界的祈望与希冀。用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成为本文的主线和灵魂,字里行间彰显出作者力图用热忱与真情去点燃希望之火,用生命去守护正义与光明的良苦用心。

  这是一篇教育随笔,就像作者说的那样“随笔,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像朋友之间的抵膝而谈,不求全面,不求”客观“,不求严谨,甚至也不求立论的”公允“、命题的”科学“;只求遣一己之意趣,痛快淋漓地嬉笑怒骂。”

  好教育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好人生并不是有金钱和权利,而是有健康的体魄,明确的目标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的内心生活和宽广的活动舞台。

  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主张“人之初,性本恶”。而他们的学说都重视一点就是教育,好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坏的教育可以使人由善变恶。好教育引导人们求真向善臻美,引导人生向自由与光明的境界缓缓飞升;而坏教育,平庸、贫乏的教育,充斥着对人的尊严的亵渎和人性禁锢的教育,只能使人变得低俗无趣、眼光短浅、心胸狭窄、猥琐自私、昏聩无能。

  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教育就是服务,对于社会上出现“教育消费”,我感到很心酸,人们发钱去接受教育,表明人们对教育的需要,但一些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去出卖教育,我则认为不应该!学校招收到学生,却不好好地教育,每天都在想着多招些学生,多收一些学费,而并不把重点放在如何搞好教育上面,如何对学生负责,如何给学生一个好的人生!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指出:“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可见人是需要教育的,教育也是对人的成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经过教育,才能够完善自己,才能够懂得生存。教育也是一种文化行为,甚至有很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学,就稀里糊涂的到里了大学,“金榜题名”已经不知不觉深深地烙在人们的心理,上学接受教育已经形成一种文化。

  然而,好的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他们最需要受教育也最好受教育;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是闻道在先,教师在学校里肩负着帮助学生增加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追求成功的责任。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不仅是真正教育的条件,而且是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定性。

  教育是学生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的过程!

《人生》读后感3

  已经好久没有特意写读后感了,一直挺喜欢阅读,但也仅限于看,几乎不写评论或读后感。借这次参加局工会读书小组活动的机会,又开始重操旧业啦。不过,这次还真全凭兴趣,可以随意漫谈,而不是当年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刻意地去拼凑文字。

  我这次看的书是《季羡林谈人生》。其实,说来惭愧,对于季老,这位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国学大师,让我真正关注他,对他产生敬仰敬佩之情的,却是在今年,在他98高龄驱去世的时候。之前,是通过他的著名弟子钱文忠知晓他的。钱文忠的《三字经》火了,我也买了翻看过,还教年幼的女儿一起学习背诵。

  于是乎,对季老也想有所了解。这次正好局里购置的第一批书籍中,有《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把它借来。常说“书非借不能读”,对于借来的书,我总是第一时间消化。花了一个多星期看完,大多是在上下班地铁车厢里阅读的。

  这本书是由52篇千字随笔组成,季老用极其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无法回避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他以一位望九老人感悟人生的心态诠释我们人生的纷纷扰扰。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深深烙在我的心上。他说:“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他还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诚然,我们一生遇到不如意的事常有八九,也有人告诉我,要常想那一二。“积极进取、努力改善”是一种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同样也是一种人生,而我们的心境是至关重要的。改变心境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记得温总理曾对季老说过:“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

  通读此书,感觉季老先生为人谦逊真诚、乐观开朗、淡泊名利。虽然社会外界给了他国学大师等多顶名誉光环,但他却以平和的心态,忘我的爬字耕耘,在80岁高龄以后依旧坚持每天四点半起床,勤奋写作。十年浩劫,虽然身体上、地位上受到严重迫害,但用他自己话讲,却是精神极其丰富的时候,也正因为这段时间的空闲,他翻译、著作多篇极有价值的书籍。一位世纪老人,依旧关注、忧虑这社会的未来,特别对目前人与自然难以和谐的现象而呐喊。

  这本书每篇文字都较短小,语言也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哲理。我们这代青年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容易迷失方向,容易变得浮躁。在忙碌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余,潜下心来阅读季老的文章,真能给我们打一针强心剂,让我们的思想得到洗礼和升华。在此,我也向在座书友特别是年轻人强烈推荐此书。

《人生》读后感4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很欣赏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人活着的意义在于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宽度的同时,不应是一叶孤舟,而是要与周边、社会有所关联,带给他们正能量。在《哲学与人生》第十五章中探讨了人生的意义。

  无疑,这是一个大的命题,有人终其一生也得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奥斯特洛夫斯基借保尔柯察金的事迹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那个时代里最朴实而伟大的精神,这个答案激励了无数的人。作为21世纪的我们,面对人生这一重大考题时,又该如何面对呢?

  书中从三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参考答案,在人生这张画卷中,要肯定其意义,相信美好的存在。具体些,无外乎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人生的齿轮终会停止转动,那时拥有的一切都不再拥有。记得曾经爱过、珍惜过、快乐过,追求真理、追求自我,主宰自己的内心,给他人带来愉悦,为了世界的点滴美好而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即使微不足道也甘之若饴。

  人无法预知未来,不知道明天和灾难哪一个先到来,惟有珍惜好当下,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呀。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如果你视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天堂。如果你视工作是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单调乏味,还是充实有趣,往往取决于我们对待它的心境。既来之则安之,我觉得选择了“传道受业解惑”这个行业是幸运的,因为自己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单纯的心灵,每当看到孩子们真诚、求知、澄澈的眼眸,看到他们因一点收获而快乐,一点点进步时,内心的欢乐无法言喻。只能心里默默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好好备课,对得起这群小可爱啊。

  “理解生活还要热爱生活”,这是一代大师罗曼罗兰给我们的忠告。热爱,何谈容易?当面对堆积如山未批阅的试题时,面对一堆催着要的材料时,花费时间面对一些觉得没有意义却必须要完成的形式化的表格时,内心是崩溃的。但,很多事情换个角度去思考,就变了。乐观一点,阳光一些,去做这些事情时何尝不是在考验你自身的专注力、耐心、意志力呢?更高一个层次是,当习惯于这些,并且在某一个清晨或午后,你突然意识到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向更好的自己迈进。

  苦难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孟子有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的一切。

《人生》读后感5

  曾经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风不会对漫无目的者有所青睐。意思是假如你有了坚定的目的,整个自然将帮助你。

  人生的目的很重要。这个目的,是谁给我们预定的呢?没有人,你的父母你的师长你的朋友,都可能参与你的目的的制度,但他们不是决定的力量。最后的决定权在你自己的手里。如果你对自己说,我才不要什么人生的目的这种奇怪的东西,那么,你也是有一个目的了,那就是“虚无”。

  一个没有方向感的人就像一个醉汉,走路东倒西歪,混乱地嘟囔着,不知道该往哪走,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何方……

  一个有目的的人,走路的姿势是向前的。他们通常不会再跌倒之后,太长地抚摸伤痛,短暂的昏厥之后迅速地清醒,用身边的树枝或是草叶,捆扎好伤口,蹒跚着上路了。他们走得慢,但很坚定,不会因为风险避开既定的方向,也不会为路边一些小的花果而长时间地流连忘返,从容不前……

  人生有了目的就应该就行规划,对自己人生的追求和事业的发展做一个生涯规划。生涯?一个叫人沧桑和迷茫的词语。通常当人们谈到生涯的时候,总觉得有太多的不可把握性,埋藏在未知中。其实它并非想象中那般神秘莫测。曾经有人参加过这样一堂很别致的'讲座,讲座的名字叫做“拍卖你的生涯”,老师发给他们每人一张纸,纸上写着:1、豪宅,2、巨富,3、一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用卡,4、美貌贤惠的妻子或英俊博学的丈夫,5、一门精湛的技艺,6、一个小岛,7、一座宏大的图书馆,8、和你的情人浪迹天涯,9、一个勤快忠诚的仆人,10、三五个知心的朋友,11、一份价值50万美金并每年可获得25%纯收入的股票,12、名垂青史,13、一张免费旅游世界的机票,14、和家人共度周末,15、直言不讳的勇敢和百折不挠的真诚……老师象征象征性地给每人发了1000块钱,代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当拍卖结束的时候,还有3项生涯没有成交,这三项是:1、名垂青史,2,和家人共度周末,3、直言不讳的勇敢和百折不挠的真诚。

  有人认为和家人共度周末是件很平常的事,不必把它定做目标。还有的人,是一些不愿归巢的鸟,从心眼里不打算和家人共度周末。现今只有没本事的人才和家人共度周末。有本事的人,是专要和外人度周末的。至于青史留名,现代人(当然也包括我),对史的概念已如此脆弱。放佛站在一个修鞋摊子旁边,只在乎立等可取,只在乎急功近利。当我们连清洁的水源和绵延的绿色,都不愿给子孙留下的时候,拥挤的大脑中,如何还存得下一块森严的石壁,以反射青史遥远的回声。勇敢和真诚固然是人类曾经的自豪和骄傲的源泉,但如今怯懦和虚伪,更成为了安身立命的通行证。预定了终生的勇敢和真诚,就把一把刀刃悬在颅顶,需要怎样的坚忍和稳定?!我们表明的不屑,是因为骨子里的不敢。我们没有勇气承诺勇敢的勇气,我们没有面对真诚的真诚。

  人生的重大决定,是由心规划的,像一道预先计算好的框架,等待你的星座运行。如期改变我们的命运,请首先改变心的轨迹。

《人生》读后感6

  舒心、灿烂的生活是我们的向往,做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是每个人理想,有的同学悄悄给自己预设了人生目标,比如飞行员、空姐、船长、企业家、医生、教师、设计师等,那么怎样从现在做起,实现我们的理想呢?完成生活中不同阶段的小目标,就可以帮我们找到答案。

  生活小目标是帮我们实现理想短期目标,它们就像小星星地一样闪烁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每“吃”掉一颗,就隔理想近了一步。正是因为“吃”了这些星星,我们才会更加优秀,综合素质才会提升,才能积累更大的能量去摘“月亮”——理想,可见生活小目标对我们的重要性。

  感恩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 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我们生活在关爱中,有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同学的关怀、帮助之恩等,在被关爱的同时,我们感恩吗?付诸现实的行为又是什么呢?很多同学都知道感恩,但可能觉得付诸现实是多么大的“工程”,其实这些都是些小细节。我们可以制定一些感恩的小目标就可以实现了,比如,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计划将学习成绩提升;计划自己洗一个周的袜子,减轻父母的负担;计划捐部分书给灾区,感恩社会。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她让我们觉得生活是亲切的、美好的,充满了源动力。

  管理好自己的物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是我们都想过的,但是不知是那天还是那个时间,突然自己的书桌乱了,自己的衣服找不到了,然后,不是喊妈妈,就是喊爸爸。管理的好自己的物品,并不是难事,可以一点一点的做起,先制定个容易实现的目标,比如,收拾自己的书桌,收拾自己的藏书,渐渐的我们会感受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喜悦,小目标也就养成了良好习惯,从而,具备了实现自己理想的清晰思维和处事方法。

  学习是我们小学生的一项基本任务,在学校老师辛苦教导我们,指导帮助我们完成学习目标,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两大项应该自己制定个小目标,一个是阅读目标,阅读能力跟随并影响人的一生。阅读不仅仅指教材,更多地是指课外读物,如童话、寓言、文史、常识书籍等。预读目标的制定因人而异,可以是一本书,也可以是一篇文章,只要坚持完成,收获一定是喜悦的。二是听力,听力是指启动听觉器官,接收语音信息的一种能力,从侠义上说听力对英语的学习帮助很大,由于现在电视、电脑的普及,平常练习听的同学较少了,但是,只要练了的同学一定有收获,每个人制定一个短期的听力训练目标,坚持下来,既有动力也有收获。当然,从广义上讲,一名学生的听力对每门课程都有帮助。阅读和听力能力的提高,会影响到同学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无疑为伟大理想的实现如虎添翼。

  生活小目标遍布生活的各个领域,只要你一个一个的实现了,那么它不仅是你的收获,更是你坚持的动力,这样,你会在喜悦的陪伴下走到理想的面前。

《人生》读后感7

  清晨,本就应是在家里悠闲自在的吃一顿早饭的时间,可注重高效的上班族们急急忙忙地飞奔单位;而学生们也正争分夺秒的赶向学校,每时每刻都在为那最终的一场考试准备着,做不完的练习,写不完的作业。我们被高压和快节奏的生活压迫得喘但是气来,从早上被闹钟吵醒,匆匆忙忙奔向学校,备课、讲课、改作业,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累得筋疲力尽。美妙的音乐、泛着墨香的书本、一路的风景从没有时间,也没有情绪去欣赏。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吗?

  也许,我们就应偶尔抽出那么几分钟,去体会一番什么叫真正的生活。翻开于丹的《趣品人生》,就仿佛变成了深山隐士,没有了尘世的喧嚣,没有了俗人的市侩,有的只是无限的宁静与雅致。一字一句,将人的灵魂领入了最纯粹的自然之中,带着我们感受古文化中的生活之趣。捧起这本《趣品人生》感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滋味。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以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在书中,她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我,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拍。

  我们感叹生活的琐碎和无趣,感叹幸福在这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我们自我把寻找快乐的潜力给丢了,丢给了繁杂的生活、丢给了忙碌的时间、丢给了世俗的名利。我们所有的悠闲和情趣丢弃的无影无踪。

  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看似无好处的事情来进行调剂,人生苦短,生存的好处不光在于奋斗和拼搏,还在于懂得欣赏擦肩而过的美丽和随处可见的淡然。正如书中的介绍:“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下理想和职责,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我。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我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我,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人能够憧憬未来,能够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此刻,如书中《序》里所说,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为当下的生活增添一些趣味,在俗世生活中欣然品味“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意境。虽然由于自身的底子薄,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是,我们能够多学习,取长补短,将能做的会做的,且有意境的事充分发挥。

《人生》读后感8

  可能是因为年龄的关系,最近经常会思考一些有关生活,人生这样的问题。于是想阅读一下这方面的文字。上网搜索之后发现了于丹教授的《趣品人生》这本书。一直以来就特别喜欢于丹的讲座,也特别喜欢她的文字。于是就赶紧买了这本书读了起来。

  幸福在当今社会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人们追逐成功,而成功却无法带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原因是我们缺少了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缺乏与家人共处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成功者不免苍凉荒芜。

  在这本书中,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们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种事例告诉读者,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只要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古代名士般的悠闲舒适的生活。于丹认为,悠闲并不一定跟时长相关,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奏。

  读完这本书后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于丹教授讲到人生如茶,只有做到:外化而内不化,这样的人生才更精彩,更有价值。她引用了一个实验来说明生命与世界相遇的最好方式。她说:生活就像一锅滚开点沸水,不会因为垂青哪个人,就变成温泉。人进入社会,都会受这沸水的煎熬。虽然人不能选择水温,但能够选择自己的生命质地,能够选择与水相遇的方式。

  把鸡蛋、胡萝卜、茶叶放进沸水中煎煮,相同时间后,看结果。鸡蛋原本是流动的、柔软的、煮熟后蛋清、蛋黄都变硬了。生活中,有些人被煮成铁石心肠,不柔软,不慈悲,缺少同情心,容易以偏概全,就是被生活给煮硬了。

  胡萝卜生的时候鲜鲜亮亮、有型有款,可煮完后就成了一摊胡萝卜泥。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善良本分,随遇而安。在单位听从领导,在家里都为孩子的前途,已经疲惫得忽略了自己心灵的梦想,就是被生活煮软了的人。

  茶叶投入沸水之前,形状最难看,分量最轻,而煎煮之后,变得滋润、丰美、舒展。更重要的是,它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将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浓香的茶汤。

  我觉得自己就如同投入沸水的胡萝卜,已经被生活煮软了。年轻时的激情、理想已经在生活中消磨荡然无存了。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工作中依然保存着那份责任感,使得偶尔还能从中感到一份愉悦和激动。

  在书中我体验了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人生》读后感9

  平凡的世界曾经拍过电视剧,但收视率不高。甚至连一些凡迷都没有看过。我也没有。这部电视剧拍摄于90年代初,据说只有10集。我虽没有看过,但我认为10集的含量是绝对无法装下这本书的内涵的。

  至于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推崇这部书,我先讲讲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这么不屑这本书吧。

  你既然已经看了三遍,我想你应该也看过《早晨从中午开始》这部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在这部随笔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路遥先生构思、创作这部书的全过程。也看到了这本书问世时的命运。

  诚如作者所说,这本书的写作手法是极其“落后”的,全本书采用白描式的现实主义手法,同时代的一些“后现代”、“解构主义”等潮流中,显得格格不入。作者也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他果断的与评论界分道扬镳,坚定的认为——只要读者不抛弃我,这本书就有价值。

  果然,这本在出版后引起巨大轰动的小说,问世却显得那么坎坷。作为当时已经知名的小说家,路遥居然遭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退稿。因为一位年轻的编辑认为这本书已经不合时宜。我们也看到,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一直是一些小的出版社在出版,比如三秦、华夏等。这为这本书的发行初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但这本书还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几乎从民工到大学生,各个层次的读者把这部作品当成了人生成长的伙伴。孙少平、孙少安兄弟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挫折所表现出的蓬勃向上的精神以及作品中透露出的伟大的人格力量,成为读者的精神支柱和人生力量。

  路遥的小说历来体现出两大特色,一个是对困难的体验,一个是人格的美。例如他早期的代表作《人生》,高加林和孙少平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孙少平不是高加林,孙少平对于困难不是逆来顺受,不是被动承受,而是积极挑战,甚至是主动迎接困境。比如他放弃了与哥哥合开砖场的机会独自闯荡世界,这种冒险精神和独立意识是路遥以往作品中所没有的,也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情节。孙少平面对困难和命运的坦然和淡定,也为同样处于人生逆境的读者提供了榜样。

  路遥小说中的人都是美的。即使是最卑微的角色,你都能从中体会到人性的光辉。那个老实巴交的孙玉厚,那个含辛茹苦的郝红梅,那个冰雪聪明的孙兰香……他们都有各自的缺点,甚至是主人公孙家兄弟都有缺点。比如孙少安懦弱的不敢接受润叶的爱,但他们都有可爱的一面,都有值得尊敬的一面。这种艺术的真实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完美的交融在一起,使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共鸣。

  本部书最大的特点便是通过对个人的勾画将10年巨变中的国家发展给描写出来了。达到了个人与时代背景的完美统一。农村改革、农民进城、干部人事调动和斗争……读起来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感觉。

  书中的几对恋人的悲欢离合,也是书中的一大特色。

  这本书,是那一届矛盾文学奖的第一名,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完美境界。

《人生》读后感10

  心烦意躁,不知所以。无意中在一同学那看到了路遥所著的《人生》,顺手便拿来翻了一下,看了两页,就爱不释手了,深深地被主人公高加林的遭遇给吸引了,愈看欲罢不能,通宵把它读完了。

  书中柳青如是说:“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时候……在岔路口上,你走错了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这一段话,概括了主人公高加林的一整个年轻时期。

  从高考失利到民办教师高加林是幸运的,因为在此他努力过,奋斗过,这也是他应该得到的回报。

  而从民办教师变成了一个大山里的农民,他被打回了原形,这无疑是一场沉重的打击,自己的教师职位无故被官二代的儿子所取代,现实是残酷的,在现实面前,作为第三代贫农的他又能怎样呢?他只能向命运低头,只能向梦想挥手道别,只能夹紧尾巴做一个贫农,依然像他父亲高玉德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打回原形的他,适应不了农村的生活,适应不了农村的劳作,放不下的架子,容入不了农民的生活。没有了理想的他如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般,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变成好吃懒做的人,确切地说,是他干不了农村里的活。

  而此时巧珍出现了,一个可以为自己所爱的人牺牲一切的农村姑娘,可以把生命奉献给爱人的姑娘。而她的出现,改变了加林,让他爱上了这一片黄土,让他热爱了劳动,也让他坚强地接受了现实。从而加林把对世事的怨恨,也发泄了这片黄色的土地里。从双手起泡流血还在拼命地锄地可以看出来,他不愿意就这样向命运低头。

  当不正当机会来了之,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没有拒绝,选择了接受,从三无青年,摇身一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县城大记者,自以为人生从此改变。

  面对再次相遇中学时暗恋那个美丽而多情的城里女孩王亚萍,心中早已没了那一份自卑,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那一份虚荣,为了那一份自私,他选择了抛弃那个愿意为他牺牲一切的巧珍,选择抛弃生他的黄土,选择抛弃养他的白马河。他出卖了自己的良心,忘记了生活的原则。(看到巧珍与加林分手时,我被巧珍的悲惨境遇落下了两行清泪,不是我多情,是因为巧珍大过于伟大了,我在感慨,人生得一此女子,足矣)。

  树大招风,风损树,人为名高,名丧身。正当他为自己将平步青云而暗自高兴之时,命运的神出来主持公道了,他被人检举了。再一次被打回了原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民,乡下人。

  再次踏上那生他养他的黄土,那个曾经愿意为他牺牲一切,却被他狠心抛弃的女孩已经嫁人了,而那个城里女孩根本就不会下嫁给一农民,不会跟着乡下人一起生活。所以他连最后的爱情也没有了。可是那曾被他抛弃的黄土没有抛弃他,选择了宽容他,选择了接纳他。

  这一路走来,如同过山车般,经历的高高低低,尝尽世间百态,品尽世态炎凉。最终他回到了原点。

《人生》读后感11

  《富兰克林自传——卓越的人生》讲述了他成长路上成功的经验和得失,朴素的话语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者本杰明·富兰克林是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同时也是美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和科学家、实业家。他参加起草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享有世界性的声誉。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是他自己所说过的一句话——“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富兰克林从最低层的“草根”一步步的走向成功的巅峰。他用他的亲身经历总结出了为人处世的13条原则也可以说是13条完美道德修养准则:1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2寡言——除对别人或自己有益的话外,不多说话,避免和人说空话;3秩序——用过的东西归还原处,做事情按部就班;4果断——该做的,坚决执行;决定履行的,务必完成;5节约——除对别人或自己有益的外,不乱花钱,也就是说,切戒浪费;6勤奋——不浪费时间。经常从事有益的事情,动作利索,不拖泥带水;7诚实——不欺诈,心地坦白、正直、言行一致;8公正——不侵害别人,不要由于你的失职而使他人遭受损失;9中庸——避免极端,责人从宽;10整洁——身体、衣服以及居住的地方,都保持整洁;11沉着——遇事不慌乱,不论是琐碎的、一般的或是不可避免的事情,;12贞洁——言正行正,不要损害自己或别人的声誉;13谦虚——学习先哲的谦逊精神。

  富兰克林正是用这些原则约束着自己的一言一行,才不断成为令我们尊敬的一代伟人,我们应该向富兰克林学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只不过是不同的人反省自己的内容不同罢了。我们应该在一日三省中不断反思不断进取不断进步。

  读富兰克林的自传,看着他的成长他的成功,无论贫穷还是富贵,只要有空余的时间他就会看书,从书中汲取知识、总结经验,同志趣相投的书友分享着其中乐趣,日子过得十分充实。反观,现在的大学生就在看书上这一点是远远贫乏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先进文化被接受的同时腐朽的思想也正在侵蚀大学生的心灵。看似充实的大学生活下有的是贫瘠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个合格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在有限的大学四年内成长为一个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合理安排学校的课程和自己感兴趣的业余活动。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定性时期,所以更应该合理的规划自己未来的生涯,有计划有目一步一个脚印的向上走。所以我们应该把课堂的知识学好,同时,要多到图书馆博览群书,增加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断地积累,所谓厚积而薄发,这样才能向成功不断地迈进。

《人生》读后感12

  《哲学与人生》是傅佩荣所著。本书是集傅教授数十年授课之精华所成就的作品,前半段以西方为焦点,探讨“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存在主义”、“荒谬之超越”等知识背景,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后半段则以“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儒家的风格”与“道家的智能”为主题,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体大思精的人生哲理与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全书的结论放在“文化的视野”,有助于拓展人们的眼界与心胸,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读这本书,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哲学”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学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进而思考人生。“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定义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寻一切事物的真相。这种态度成为“爱智”。作者同时指出“爱智”的原则:拥有智慧不等于爱好智慧。“爱智”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所强调的是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

  关于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不停地追求,追求自我的完善,外部和内部的自我实现。我们都在下意识地追求自我的实现,却忘记了去思考人生是什么,当有一天我们累了,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来去思索。我们困惑了,当我们得到了很多,我们也失去了很多。真正让我们开心的是什么?得到了,却没有想象中的欣喜若狂;失去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忐忑不安。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往往实现了外在的自我,却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坦然。因此我们应永远记住:内外兼修是最重要的。这个世界会促使你外部自我实现的发生,而内部的自我实现却必须依靠你自己,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帮得了你。真正地做到了自我实现,你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

  哲学是对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哲学与人生有什么关系?苏格拉底曾说:“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犹如航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方向。罗盘就是哲学,哲学就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人们可以向哲学家借这样一个罗盘或指南针,参考他们思考后的见解,也可以在自己内心里面启发这样的智慧。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他的罗盘,只不过他不一定经过严格的训练或者适当地去反省而找到。所以离开了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如果离开了哲学,人生是盲目的,人生找不到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读《哲学与人生》,由此喜欢上了哲学,感悟着人生;喜欢上了哲学,懂得了笑看人生!

《人生》读后感13

  生而为人是很累的,也是幸运的,我们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有着自己的独立性格以及复杂的情感,作者以艰苦的岁月--20世纪80年代为背景、贫困的人民--陕北高原的农村、有着独立思维的知识分子--高中毕业的高加林,作为文章的架构,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青年的困惑与选择。

  高加林,有着自己的理想、追求,因为家庭背景差,在教师的岗位上被安排了下来,重新回归土地,变得不敢见人、害怕,但是见到年老的双亲太辛劳,慢慢放下了脸皮,还结识了刘巧珍与黄亚萍,我看到这里就在想,结局肯定是黄亚萍与高加林在一起,黄亚萍是高加林一直向往的追求对象,有着良好的工作、家里的背景也不错,因为家里的情况,只能将那份爱慕之心放在心底,而此时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让我们感受到是多么的无私、卑微,为了能让加林哥哥高兴,不惜与父亲作对、受村里人嘲笑,所以刘巧珍的幸福决定权在高加林身上。

  在从部队内退到地方的二叔回来的时候,老马为了巴结他二叔,私下谋取了一个职位给高加林,在老马说“以后出事,有我担着”的时候,晓得肯定会出事,只是看作者什么时候想引爆这个地雷了,无疑作者是残忍的,就如同生活一般残忍,在高加林得意、意气风发的时候,他因通过关系谋取职位被人告发,本是一路高歌,慢慢走向人生巅峰的高加林又必须回到生他养他的村里面去,而那位曾深深爱着他的姑娘被他无情抛弃嫁作他人妇。最终在老光棍的感叹下“多好的娃啊”,高加林褪去了骄傲,认清了现实,却也只能泣不成声地扑倒在地。

  最后引用一句小说开篇引用的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经历过那种时代的我,阅读此书时总是充满着困惑。男主人公高加林后来只是得到那样的一个下场,实在不可思议。在现今这个时代,即使考不上大学,不当民办教师,人们也有其他方式到城市生活、谋职。但那个时代农民是受尽权势欺压的,妇女还是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人权的。可喜的是,高加林式的悲剧越来越少,这个故事也在拷问着当时那个时代。

  生活戏弄了他一圈之后又转回原点,他也许还有机会回去当老师,但他失去了德顺爷爷所说的那块金子"巧珍"。但他的错误不在于当初选择了巧珍,而是选择以后面对更大的诱惑时他没有坚持。人生,也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过程。

  这似乎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但是高加林本身不是完全的失败者,他也是一个才华横溢,充满对未来无限憧憬的青年。但在外力过于强大时,环境与条件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制度对人的影响力较弱。如果在外环境能给人提供一个自由公平的舞台,恐怕高加林也不会一心逃离故地。

《人生》读后感14

  苦难造就了他坚毅不屈的人格,人生给予了他无尽的苦难,他回报以乐观,平凡的生活中他的精神依旧熠熠生辉。

  读完《独腿人生》这篇文章后,我感触颇深,我的心里似乎掀起了惊涛骇浪一般久久不能平静。

  原来,社会上还有这样的人,他从不曾过优越富裕的生活,他头发花白,已年过半百,甚至他是独腿,却依旧在努力生存,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为谋生而努力着。他与这所城市的繁华,与这所城市的高楼建筑格格不入。或许他还在这所城市受到过欺侮和冷眼,但他没有放弃过生活,更加没有埋怨生活。

  艰难的生活没有磨掉他的善良和朴实。拉车时,他会柔声的提醒作者下次坐到下一站会省一些钱,他会体谅作者的窘迫。看到这儿,我不禁想,为什么他会如此敏感如此体贴呢?他是否常常受到这个社会的不公平对待才会如此呢?他真的不会埋怨不会憎恨吗?不,他会。他或许会在夜深人静时难过不甘,但是第二天他又会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惨淡的生活。就像尼采说的那样,不好的才会成就更加强大的自己。

  他为作者的做错站而买单,那么难以得到的钱,两块,是一个馒头或是一杯水,有抑或是他家里那可怜的孙子一个补身体的鸡蛋的钱。可他仅是因为一点同情心就以三块的价格拉起了作者。“既然说好了价格,就不会变。”这时的他,尤为高大。

  你看,这座城市早就遗忘了他,可他却不会忘,他是中国人,他要为中国人争面子,在外国人轻视的眼光里,他用他的独腿一口气蹬了八十多公里。他赢得了别人的尊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他是不需要同情的,他有他的尊严,那样的轻视和同情会玷污了他的人格。

  当我读懂了他,这个独腿的普通的车夫,当我读懂了他灵魂深处的东西,我觉得我的感情正如作者说的那般: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

  他不是在拉车,而是在走一段人生路,尽管饱经风霜,却依旧沉稳、厚重,他让我肃然起敬,让我真正的学会生活。

  以前的我老是喜欢抱怨,老是觉得不甘,平淡的毫无激情的学习生活,早已让我感到厌烦,总是不尽人意的成绩让我想到放弃,觉得这样下去是毫无指望的,也总是在想明明我已经够努力了,为什么还是不如别人?

  知道了他,我才知道要以平常心去过生活,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要一坚毅的品格去面对苦难。笑着也是一天,哭着也是一天,为什么不笑着过呢。

  知道了他,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尊严,不是因为某些话而难堪的哭泣,而是以最好的态度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他的本职工作是拉黄包车,而我们的呢?是学习,是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为自己,为父母,也是为国家。

  独腿人生应该是不完美的吧,但他用他的朴实和他的人格去填补了那些不完美,让他的人生熠熠生辉,我们也该如此。

  最后愿天下那些和他一样的没有被城市的繁华迷了眼的朴实的人们一生安好,好人一生平安。

《人生》读后感15

  这是一本阐述什么是幸福的书,叔本华认为,幸福来自于我们本身的内在因素,财富地位等外在因素并不是影响幸福的根本原因。一个人之所以渴望财富,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他内心需求所至,外在只是间接影响。

  对于一件同样的事情,一个肤浅的笨蛋可能觉得只是小事,不足为奇,但一个有思想的人也许就能看的这件事的意义所在。

  歌德的这句话也是一个真理——大众,不分贵贱,却总是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的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如果是这样,那我大抵上是一个不幸的人,因为我的个性实在不大好。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孤独,要么庸俗。”这句也不是第一次听到了,是来源于叔本华么?诚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看起来总是孤独的。但生活中能称的上伟大的人毕竟是少数,然而有思想的人还是多的。比如一些阅历丰富的驴友,他们大多喜欢交朋友,与人分享故事,但我们并不能就说他们是平庸的。我们不必成为伟人,只要不是庸人便可。

  有一种人,他们的精神力量并不突出,但又超出了泛泛之辈。当这一类人无法获得外在的快乐的时候,便会学习一门技术或是其他学科,但他们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对除此之外的任何事失去兴趣,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他们的重心部分地存在于自身。而只有具有最高等的精神禀赋的“天才”,才会全身心地进入这样的状态。让我思考一下,我学习艺术是因为缺乏了外在的快乐么?显然不是,只是因为真心喜欢才去学习的,但的确无法全身心投入其中。这段很有意思。

  “头脑聪明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是主要的”和“要过最轻松的生活莫过于头脑简单”,如何理解这两个矛盾的命题?

  穷人与富人:穷人比起富人更容易挥霍金钱,更守不住钱财,但同时也更能够忍受贫穷,懂得为人处世的艺术。请不要再抱怨你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

  虚荣和骄傲的差别:骄傲就是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价值,虚荣则是尽力让别人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价值。虚荣使人健谈,骄傲却使人沉默。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也是虚荣的一种,事实上别人的看法对我们幸福的影响只是间接的,尤其是当我们认识到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面,都是些肤浅的思想和渺小的念头的时候。虽然这是一个许多人都知道的道理,但要真正做到无视他人的看法,那需要多么淡然的心境,就让我们继续磨练吧。

  传达所见较之于传达所想要难得多,因此阿斯姆斯说:一个人去旅行就能讲故事,但是当我们与这些人深入交往以后,往往又得到另一个结论——到海外旅行的人只是变换气候而已,他们并不曾改变思想意识(贺拉斯)。大概是说,他们只是找到了表面的资料,或许还对资料做了一些组合,但本质上他们并没有开发新资料。所以读万卷书应该在走万里路之前,而在行万里路的时候,别忘了思考。

【《人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生》名著读后感04-18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08-13

路遥小说人生读后感04-26

卡耐基《快乐的人生》读后感01-20

《重返19次人生》读后感09-24

耐磨的人生小说读后感11-12

《人生》的读后感800字11-28

人生定位读后感(精选11篇)06-24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600字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