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说课稿

时间:2022-10-07 00:07:37 说说 投诉 投稿

有关师说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和普及,越来越多人钟情于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说说,用于跟亲朋好友分享个人生活情况。你还在找有意思的说说文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师说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师说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

师说说课稿 篇1

  认识磁场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进一步研究磁现象。用以下四个三级主题展开:“磁场初探”、“磁场有方向吗”、“图示磁场”、“安培分子电流假说”。主要介绍磁场的客观存在与基本特性、磁场的方向性与图示方法、磁体磁性的起源。

  根据如上分析,可确定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体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知道磁场的基本特征是对其中的磁体或电流施加力的作用。

  2、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3、知道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会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

  4、了解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能用以解释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电流的磁效应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演示实验,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观察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分析归纳其规律,并且体会引入磁感线这一形象化工具的作用,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磁场的物质性的了解,使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回顾磁场性质的研究过程,体会科学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知道磁场的存在和基本特征,了解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2.安培定则涉及的空间思维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涉及磁场的概念,考虑到该概念的抽象性,教材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超距”的这一角度切入。然后,沿着磁场的来源这一线索,介绍了奥斯特实验,让学生明确磁场的来源除磁体外还有电流。下一步很自然地讨论了磁场会对哪些物质施加力的作用。接下来,探究磁场的方向性以及图示方法,希望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了解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分析归纳其规律。最后通过一个推理,过渡到对分子电流假说的介绍。

  三、说程序

  ⑴ 新课引入

  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说明电流对磁体也有力的作用。这些作用力都不需要直接接触,就能产生。那么,这些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呢?是不是不需要任何媒介物就能产生? ⑵ 新课教学

  ⒈磁场的定义:

  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说明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电荷间通过电场产生相互作用,那么,磁体和电流的周围必然会存在磁场,磁体间、电流和磁体间则通过磁场产生相互作用。既然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对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磁体对电流会产生力的作用吗?电流与电流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通电导线与磁体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

  演示实验: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现象:同向电流相吸,异向电流相斥

  结论:磁体与磁体间、电流与磁体间、电流与电流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所以电流具有磁效应。

  所有的`与磁现象有关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的,可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类比。 定义:磁体或电流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能够传递在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特殊的物质叫磁场。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极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⒉磁场的方向

  ①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N极)所指的方向为该点的磁场的方向。

  ②小磁针在磁场中北极(N极)受力的方向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⒊图示磁场

  磁感线:磁感线是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的特点

  磁感线的密疏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较密的地方磁场较强,磁感线较疏的地方较弱。 磁感线不能相交,不能相切,也不能中断。

  磁场中的任何一条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在磁场外部由N极到S极,磁体内部由S极到N极。

  磁感线是为了现象地研究磁场而人为假想的曲线,并不是客观存在于磁场中的真实曲线 直线电流的方向和电的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用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来判定:用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⒋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在原子、分子等物质微粒内部,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都成为微小的磁体,它的两侧相当于两个磁极,这就是分子电流假说。

  铁棒未被磁化时,内部各分子电流的取向是杂乱无章的,它们的磁场互相抵消,对外界不显磁性

  在有外界磁场的作用时,某些物质内部各分子电流的取向会变得大致相同,这个过程就是磁化,这些物质被磁化后,各分子电流的磁场互相叠加,对外界显示出较强的磁作用,在两端形成磁极。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对磁现象的解释

  ①永磁体为什么具有磁性?

  答:永磁体之所以具有磁性,是因为它内部的环形分子电流本来就排列整齐.

  ②永磁体如何失去磁性?

  答:永磁体受到高温或猛烈的敲击会失去磁性,这是因为在激烈的热运动或机械振动的影响下,分子电流的取向又变得杂乱无章了。

  ③为什么无论把磁棒折成多小的一段,它总有两个磁极?

  答:每个环形分子电流的两个侧面必定同时出现,一面相当于N 极,另一面相当于S 极 ④分子电流是如何形成的?

  答:分子电流是由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形成的。

  结论:磁铁的磁场和电流的磁场一样,都是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的。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

  四、课堂小结

师说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 这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用心去读,一定会为那日夜操劳、含辛茹苦的母亲而心疼,一定会被那伟大、无私的母爱所感动。

  因此,本次教学的教学重点就是借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唤起对母亲的崇敬和关爱。

  教学的难点则在于文章的情感是那样的深沉,小学四年级孩子的认知与文章与作者的情感体验有一些差距,也许很难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很难将文章中的母亲与自己的母亲产生关联,感受往往只停留在文章的层面,而不能联系自身。

  二 、说教法

  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难过—愧疚—感恩,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让“感”从读书中产生,“情”在读书中交流,情感在交流中碰撞,升华,激起学生心中爱的体验,同作者一起感动母爱,想到回报母爱。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教学中主要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

  三、说学情

  如今的孩子是父母、长辈的“掌上明珠”,一向娇惯的他们普遍都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一味地只知索取而不懂回报,甚至经常向家长提出过分的要求。他们关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很少去注意家长为他(她)付出的辛劳。生硬的说教难以为他们所接受,也许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情感。学生孩子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乐于去感受美好、亲近美好,只要引导得好,文中那位善良伟大的母亲一定能感染学生。学生又是善于联想的,他们一旦将自己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产生关联,他们便会回忆起那埋藏在记忆里却常常被忽略的点点滴滴,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母亲的付出、母亲的辛劳,从而升腾起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四、说教学设想

  (一)、走进文本

  (上课伊始,伴着舒缓的小提琴曲教师用描述性的语言渲染,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劳累了一辈子的母亲生病住院了,而且病得不轻,连护士进来换床单都不能下床。于是就有了我“第一次抱母亲”抱母亲只是一个偶然,抱母亲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在儿子的心里激起了千层浪。请同学们自由地轻轻地读一读1、2自然段,想一想儿子第一次抱母亲是怎样的心情。

  (二)、感悟儿子内心的难过、愧疚之情。

  (通过对重点句的朗读、体会、联想真正体会母亲体重的轻深深地震撼着儿子的心。)

  儿子难过的心情你们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1、品读第一句“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没想到母亲轻轻的……差点仰面摔倒。”

  引导:我原以为( ),没想到( )。

  我原以为( ),没想到( )。

  这可是和我朝夕相处生活了几十年的母亲呀!你能把这份难过读出来吗?

  2、品读第二句“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引导:“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而现在年老体弱的母亲大概只有( )斤。听着母亲虚弱的声音,儿子心里( )。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这句话写儿子没想到的话。

  3、品读第三段话“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妹妹……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们的朗读放到句子中去,读出母亲的不容易。

  (1)、反复引读,启发想象: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2)、研读“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从这些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母亲的心:她的心里只有儿女,舍不得儿女吃苦,就怕儿女累着。自己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儿子的心:我们能挑却没有挑,一直心安理得地让母亲去挑。此时儿子心里涌起的不仅仅是难过,还有深深的愧疚。)带着你们的体会再次朗读这些句子。

  (3) 、启发想象,感受“重担”。

  课文学到这儿,大家想一想,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种的东西吗?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 )。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 )。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

  引导朗读: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

  (三)、感 动母爱,回报母爱。

  1、出示句子: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中,你看出了什么?听出了什么?

  此时此刻,听着母亲平常的话语,想着母亲拉扯我们长大的艰辛,看着手中两鬓斑白,体弱多病的母亲,儿子我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对母亲的这份感激,我突发奇想想好好地抱一抱母亲。

  2、伴着音乐,老师深情地范读最后一小节。。

  3、老师语言渲染,指名读,齐读。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

师说说课稿 篇3

  一、学习课标析教材

  由北师大编写的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主体单元的编排方式,从学生的认识规律、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确定了十七个主题单元。《冬天是个魔术师》是第十六组中以“冬天”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作者揉情于景,借景抒情,以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描写了冬天中动物冬眠、下雪、湖面结冰、人们穿上冬装等特点。文中充满儿童情趣,是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好教材。

  (一)教学目标:

  1.识记15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景物特点,感情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自学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识记15个生字,并结合课文说出冬天里的景物特点。

  二、把握课标议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读书为主线的原则,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一)情境教学法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能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借助课件展示了一个迷人的冬景:雪中的野果更加红艳夺目、奇特瑰丽的哈尔滨冰雕、大雪覆盖着挺拔的红松、银装素裹的大地,人们在尽情地滑雪。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中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景,学习兴趣盎然。

  (二)合作学习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

  如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各学习小组讨论:冬天这位魔术师会变什么?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组讨论,并选出一名汇报员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同学加以补充,我只作适当的点拨启导。通过合作学习,变传授为自学、变讲为导,调动了学生课堂主体参与率,形成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

  (三)扶放教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通过“扶”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放”中了解学情,做到“以学定教”。

  如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有意让学生弄清学习方法:“反复读文——理解内容——启发谈话——感情朗读”。并用这个学法自学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学生运用第一自然段的学法,很容易读懂课文其他内容。这样做,激活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既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培养了学习能力,在“学会”的同时又“会学”。

  三、培养能力谈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我借助知识载体,向学生传递方法、策略等信息。通过扎实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一)学会自主求知

  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如学习课文时,我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通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互读、评读,最后举行挑战读、比赛读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求知欲强,自主参与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学会交流表达

师说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东南西北》,是小学实验教材第三册《方位认识》的第2课时。初听这个课题让人感觉是自然课的知识,同时它也是语文课的一个教学内容,如今它成为了小学实验教材中一个新增的知识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日常生活以及自然课上的知识积累,对于东南西北有较为感性的经验认识,但是对于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本课通过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简单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为日后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做好铺垫。“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因此从小学会正确地辨别方向,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对人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学会识别东南西北4个方向,能够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地图上物体所在方位。

  2.能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能进行简单的路线描绘,感受“东南西北”方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与良好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辨认方向的方法,能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难点: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能进行简单的路线描绘,感受“东南西北”方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策略

  针对重点、难点的突破,本节课我以开放式教学为主,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一个引导着、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设置为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原有知识建构的基础上,把静态讲授的转变为动态体验的过程。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比较、讨论、小组合作、交流互动、媒体演示等环节,做到既联系生活实际又具有实践性、趣味性,以这样的方式构建新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一年的学习,能够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为本课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方位的认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数学常识,实践性、应用性很强,有力的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我们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无疑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重视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沟通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同知识点

  学生在其它学科如语文、自然课中已经有过方向学习的经验积累,例如:语文实验教材第三册中《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学生已经知道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方落下,通过积雪的融化、北斗星的位置来判断方位,把这些不同[源自]学科的知识加以整合,有利于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

  三、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从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导入新课,被皇后驱赶到森林的白雪公主迷了路,引导学生说出“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简单交流辨别方向的小常识,通过地图的展示,明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指向标,唤醒认识中经验积累的那部分,以此作为教学重点突破的一根拐杖。

  (二)探究新知

  1.辨别相对位置

  在初步建立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的基础上设计了同桌互相问答的方式,根据所给的方向找到相应的物体或者给定物体找出相对应的方位,例如“火车站东面是什么地方?飞机场在餐厅的哪个方向?”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同时要求学生边指方向边说,动作配合语言,更有助于记忆。再把问题放到相对复杂的方向情景图中,观察以火车站为中心,它的东南西北4个方位分别是哪些地方。这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四个方向,也让学生充分感知参照物的不同,所对应的东南西北也有所不同。

  2.描绘路线

  在熟悉四个方向的基础上紧锣密鼓的学习路线的描绘,要求学生能直观的识别简单的.地图,并且为接下来的线路设计做好铺垫,提出问题“小猴从地铁站出发,朝北走1个单位长度(也就是1格),再朝西走2个单位长度,再朝北走2个单位长度,再朝东走1个单位长度,说出它最后到达的地方。”请学生在观察、辨别、讨论后得出结果,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培养了互相倾听学习的好习惯。

  3.设计线路

  本节课对于一些约定俗成的知识,比如说地图上的方向的规定,我使用了较为直接的讲授法。但在设计路线这一环节中,特别是“小猴和小猪从停车场出来,想去餐厅,该怎样走”的设计活动中,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性、创新性学习,鼓励学生寻找多条路线,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再进一步从实际角度出发让学生比较各线路,可以列式计算所经过的单位长度(1+4+1=6)从而得到最为合理(即最近)的线路设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人文拓展

  从古到今,人们对于方位的认识一直在发展,工具的使用也在不断的更替,尤其是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诞生,使人们对于方位的准确认识更上了一个台阶,因此将思南、指南针、罗盘这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工具介绍给学生,不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也让他们了解了人类智慧的发展与学习数学的价值,更潜移默化的传递了国人对于四大发明的自豪与骄傲。

  (四)实践应用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引导学生回到熟悉的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乐趣。基于这一理念,在课的结尾我并没有满足于仅仅学会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去辨认方向。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是一张浦东新区的地图,下课后试着在度图上找到我们的学校,再认一认你的家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看看从你家到学校可以怎么走?”不急于让学生找出答案,而是将课堂延伸到35分钟之外,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提供给他们更广阔的平台。

师说说课稿 篇5

  你们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莫泊桑拜师》,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 教材分析

  《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叙述了法国作家莫泊桑青年时请福楼拜指导写作,经过老师的细心指导,莫泊桑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的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3、 懂得仔细观察、勤奋练习、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二、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点拨法,高年级的段的学生,有了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所以对于文本,我又采取了这种教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批注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 说教学过程

  (一) 第一课时教学设想

  第一教时的教学我从题眼入手,抓住3个问号展开。上课一开始,板书好题目,请学生读一读,思考下:读了题目有些什么思考?由这个引发3个思考:1、莫泊桑是怎样的人?2、请教什么?3、“师”指谁,怎么教?

  ??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并自学生字词语。然后,交流收获,解决前面的3个疑问。在引导学生交流时,注意课文内容挖掘的深浅:只要能读流利课文,对课文条理有个清楚认识。为下课时学习作铺垫。

  (二)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

  1、 在回顾旧知中切入

  复习回顾第一教时内容:请学生简单介绍莫泊桑是怎样的人?福楼拜是怎样的人?教师小结过渡: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再三请教作品被喻为法语典范的福楼拜的?而福楼拜又是怎样指点的呢?这个切入点是顺着第一教时遗留问题展开的,由于第一课时已经作了内容疏通的铺垫,再次提出能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重点段落,明确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中悟重点段,引导在批注中学习。

  莫泊桑第二次请教是本课时教学的难点所在。如何进行细致的、有效的.观察是现在的孩子所欠缺的,这里一连串的问话也体现了福楼拜本身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青年一代的悉心指导。在帮助学生理解“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的呢?这一主题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首先是读文中的问句说一说自己有哪些发现、哪些疑问,这是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引发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再读思考,你还能懂得什么?这是对文本内容的一个挖掘,教会学生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真正的意图,让学生明白学会观察、不断积累是写作的必由之路,同时进一步了解福楼拜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第三步再次提出疑问:福楼拜还会问什么?这是让学生融入角色,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高年级段学生,有了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所以对于本文,我引导学生采用边自学,边写批注的方法。

  学生自己默读课文,找出写莫泊桑的句子,找出写福楼拜说的话。边读边找,边找边写上自己的阅读感悟。例如:说的话中感悟到什么?通过某个字,某句话,读懂了什么?

  3、适度拓展

  课文内容结束后,我向学生简单介绍了莫泊桑的作品,一段关于马车的描写,引导学生阅读评析。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A、赏析《项链》片段。B、仔细观察放学时的校门口,写意小片段。

  以上,是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方面对文本进行的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供宝贵意见,谢谢各位老师!

师说说课稿 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爱如茉莉》。本文是一篇以情感人的叙事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爱如茉莉》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一组课文主要反映如何正确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成长具有积极的指导价值。课文《爱如茉莉》讲述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的小事,告诉读者,父母之间的爱如茉莉一般平淡无奇,却洁白纯净。

  结合教材特点,以及本班学情,教师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这三个维度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了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设计了“整体感知——精读感悟——升华感情——深化理解”四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完成教学目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上课,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的爸爸爱你的妈妈吗?你的妈妈爱你的爸爸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语文源于生活,这样的导入既自然、得体,引人思考,又靠近课文内容和主题。此问一出,自然会引发学生议论的冲动,产生急于交流的兴奋,达到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抢占阅读制高点的目的。

  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用一两句话概括关于爸爸妈妈的故事。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样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接着,教师要求再读课文,划出课文中最感人的地方,仔细体会,并在空白处做旁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进而向学生指出了精读的范围和要求。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做旁批的要求,意在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这一环节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教师随堂巡视。在充分的自读自悟自得后,组织交流。学生找到的细节不外乎以下几处:

  *妈妈生病仍念念不忘要给爸爸包饺子;*爸爸得知妈妈生病住院顾不上吃饺子便直奔医院;*病房里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伏在床沿边睡着了;*爸爸怕妈妈半夜醒来不敢睡;*妈妈怕惊动爸爸整夜不敢动,手脚都麻木了。

  组织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阅读体会,珍视学生的感悟,及时进行点拨和朗读指导。当然,阅读教学中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教师选择了课文中有核心教学价值的精妙语段,课堂上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驻足鉴赏。

  当学生读到“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伏在床边睡着了”一处时,教师围绕“紧握”一词引导学生体会爸爸对妈妈的担心、关爱之情,让学生畅所欲言:爸爸到底想要紧握住什么?学生通过读书感悟到: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是希望给妈妈一股力量,战胜病魔;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是怕自己睡得沉,半夜妈妈醒来无法照顾她。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如果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无法理解,教师将进行以下引导:生活中你在什么时候会紧握着别人的手?学生会想到:害怕时我会紧握妈妈的手;激动时我会紧握朋友的手。调动了学生这样的体验,再引导学生换位思考,问题就化难为易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情境,给予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平台,帮助学生联系生活。

  又如学生读到“妈妈怕惊动爸爸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一处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妈妈手脚刚开始麻木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妈妈手脚麻木僵硬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在一次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中感悟到:妈妈为了让爸爸多睡上一会,默默的忍受着,这种爱是平淡无奇的,是真真切切的,也是实实在在的。特级教师高林生老师曾经说过:“现在的孩子感情太粗糙。语文课堂上要通过对文本细节的品读感悟,使孩子的感情细腻起来。”一篇课文,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扎扎实实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训练,远比面面俱到要有效得多。

  此时,教师引读课文最后一段: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如此深情地关爱着对方,作者的心中不由得发出赞叹——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妈妈和女儿都说出这样的比喻,你觉得妥当吗?爱和茉莉之间到底有什么相似点?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描写茉莉的句子,体会“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等词语的内涵,发现爱和茉莉的共同点:爸爸妈妈的爱是用行动表达的,他们的爱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爸爸妈妈都为对方着想,不求回报,他们之间的爱就像茉莉一样洁白纯净。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板书:爱如茉莉,平淡无奇;爱如茉莉,洁白纯净,爱如茉莉,幽香缕缕。

  出示图片,教师谈话引导: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细节让人感受到爱。在你心里爱像什么?请用这样的句式写下你对爱的理解。从读到写,是仿造积累,文本内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发展。

  在音乐中,师生共同分享对爱的感受:爱是什么?爱是伤心时的一个拥抱,爱是哭泣时的一条手帕,爱是口渴时端上的一杯水,爱是寒冷时送来的一件衣。爱如茉莉一般平淡无奇,却洁白纯净,幽香缕缕。

  最后,教师布置作业:把文章有感情地读给爸爸或者妈妈听,观察他们表达爱的方式?把你观察到的或者爸爸妈妈诉说的爱故事写下来。这样的作业体现了文本的社会价值,同时通过孩子的声音把文章中如茉莉般洁白纯净的爱传播得更远。

  本课的板书,教师抓住爱和茉莉两条线索,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文章的主题,起到了突破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的作用。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